閩南語「」的指謂
「片子」是漳州製藥廠獨家生產的名貴藥品,採
用麝香、蛇膽等多種貴重藥材精製而成,據傳其配方原
是明代宮廷秘方,係由一明宮太醫流落到漳州當和尚時
帶來的,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對刀槍創傷、跌打
損傷、骨折、燒傷及肝炎、腎炎、無名腫毒等症,具有
顯著的療效。在國內外都享有很高的信譽,產品暢銷全
球,在國際市場上被譽為「中國特效抗菌素」。
這種藥品卻為甚麼要叫做「片子」呢?<廣韻,
集韻>並:「,黃疸病。」「」乃是「黃疸病」的
指謂,牛消化器官之結石稱為「牛」。然而此藥並非
取材於牛,既未聞專門針對黃疸病,也不只對某一種
病症有療效而已。<類篇>:「或作。」<集韻>:「
,病也。」有解釋等於沒解釋,<聊齋誌異>卷十四有
「牛」一則,其所謂之「牛」為牛瘟之傳染原,並
無助於吾人解開「片子」之所以得名的謎。
在中國傳統醫藥裏面,又有一種名為「綠豆」的
降火解毒之特效藥,其製法相當繁複,首先取下一節兩
端皆封閉的竹節,在破壞最少的情形之下,將綠豆裝於
竹節之中,並且予以密封,而後置入糞坑之中相當一段
時間,取出之後再置於清澈激流之中相當一段時間,異
味完全袪除之後,竹節中的「綠豆」即大功告成。其
為何以「」為名?也相當耐人尋味。惟,當了然於所
謂的「苦瓜封」的製作,乃是將苦瓜肉切成圓弧形狀,
裡面再實以魚漿等餡料,將其固定之後入鍋烹煮而成,
故名之曰「苦瓜封」,而非單味的「苦瓜烹」之後,可
知「綠豆」也者,其實本為「綠豆封」之訛。
閩南語文言讀法「」音同「紅」,<集韻>:「絳
或作紅。」<說文>:「絳,大赤也。」人赧窘或害羞時
往往會臉紅,閩南語謂面上兩頰出現紅暈曰「發面紅」
。<集韻>:「,皮肉腫赤。」<集韻>於「」、「紅
」皆:「胡公切,音洪。」閩南語「」:(一)音「ㄏ
ㄤ」,如「幾若麵龜然」。(二)同「絳(ㄍㄛㄥ)
,如「紅、腫」。(三)音「ㄏㄛㄥv」,如「
痕嘴發」等。受傷的部位作「發」而不作「發紅」
者,以「紅」字無「腫」之義也。
在醫學上的觀點,皮肉腫赤乃是一種發炎的現象,
傷口之所以會發炎,又由於受到病菌的感染。古人不甚
了然這種現象,但又懍於「發」的可怕,遂將一切發
炎的情形都謂之「」。古人由經驗中得知患部應儘量
避免用手觸摸,但並不確知未經洗淨或消毒的手有可能
沾染上病菌,只一味告誡人「手有手」。俗語又有「
倒包」、「趕入腹」,以及「草花兒蛇領雙」等
說法,所謂的「倒包」是說起初患部已有起色,或表
面看來已經康復,不料一段時間後復發,病情反而較前
更為嚴重。「趕入腹」意味著引起其他的併發症,例
如只因被一枝生銹的鐵釘劄傷了手腳,竟導致破傷風,
有人就此一命嗚乎哀哉。毒蛇的蛇毒對古人而言,自然
也是「」的一種,「草花兒蛇」雖是一種無毒蛇,但
可別小看了牠,仍然有人因之而喪命的。綜合以上所說
種種,可知古人所說的「」不僅限於皮肉腫赤,而視
同「邪氣」的一種,舉凡病菌感染、食物中毒、遭毒蛇
注入毒液、爆發其他併發症(如蜂窩性組織炎)等,皆歸
之於「」,此與「炎」有異曲同功之妙,蓋「發炎」
的「炎」本通「焰」訓「熾熱」也;<康熙字典>「癌」
字不載,「癌」音同「炎」。故所謂「片子」者,實
閩南語「辟」的音訛,試看其之所以被譽為「中國特
效抗菌素」,不就是說其力能與「」對抗嗎?中國人
對「ㄏㄛㄥv」有種特殊信念,植物新生嫩葉謂之「吐
皇」的「皇」也音「ㄏㄛㄥv」 不過這是正面的。
- Feb 23 Sun 2014 22:35
90 閩南語「」的指謂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