聳耳人謷圓話
閩南語謂重聽者曰「聳耳人」,以其重聽,為加強
音響的接受度,須如野兔般豎起兩耳也。「事之甚者」
曰「謷」,「謷圓話」不同於「訛彎話」,雖然是聽錯
誤解了原話的內容,卻又能自圓其說,予以重新包裝,
尤其當事人又是一個文盲時,例如<三字經>中有一句「
戒之哉(ㄍㄞ ㄐㄧ ㄗㄞ),宜勉勵(兀ㄧv 万ㄝㄣ
ㄌㄧㄥ)」,我祖父誤為「菜加栽(ㄘㄞ ㄍㄝ ㄗ
ㄞ),魚免掠(ㄏㄧv 万ㄝㄣ ㄌㄧㄚ)」,並以之訓示
孫輩,中國語文上類似的情形正自不少,而這正是上古
史、神話傳說編織的觸媒,且舉數例以闡釋之:
<淮南子‧覽冥訓>曰:「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
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濫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
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鍊五色石以補
天,斷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
水。」「足」一作「鼇足」,「鼇」音近「媧」;「
九」與「周」皆音近「冀」;「媧」去女加示為「禍」
,閩南語「女媧(ㄌㄨ ㄏㄜ)」音叶「蘆灰」,倒裝
為「黑龍」,「蘆灰」能否止淫水當請示於專家。苗傜
民間流行的傳說,伏犧、女媧不但是夫婦,而且是親兄
妹成為夫婦的,這個神話傳說中,還穿插了雷公與葫蘆
的情節:「葫蘆」音叶「黑龍」,<史記‧三皇紀>:「
女媧氏有神聖德,代宓犧立,號曰女希。」閩南語「禍
(ㄏㄜ)」音近「希(ㄏㄧ)」。「媧」又通作「蝸」,
<禮‧明堂位>:「女蝸之笙簧。」「女蝸」音叶「雷公
」;<詩‧衛風>:「齒如瓠犀。傳:瓠犀,瓠瓣也。」
葫音近伏、希音同犧,「瓠犀」音叶「伏犧」,神話傳
說中所謂「葫蘆裏密密排排地生長了無數的牙齒」,指
匏瓜中的瓠瓣也。女媧(母系)、伏犧(父系)分別為女男
兩性的開闢祖,伏犧的年代其實遠在女媧之後。
<淮南子‧覽冥訓>曰:「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
姮娥竊以奔月。高誘註:姮娥羿妻,羿請不死之藥於西
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盜食之得仙,奔入月中為月精。
」<左傳>:「魏絳曰------夏訓有之,曰有窮后羿。」
其實「姮娥」音叶「后羿」,夫妻之說本是附會。<穆
天子傳>:「河伯無夷之所都居。註:無夷,馮夷也,
[山海經]云『冰夷』。」「后羿」音叶「馮夷」,音轉
為「冰夷」、「奔月」。姮娥原作恆娥,以避漢文帝諱
改為姮娥或常娥;生月十二的月亮女神常羲,古或作尚
儀、常儀。或云常羲即是常娥,民間另有素娥、霜娥、
青娥等稱謂。「常儀」音叶「常娥」,「常羲」音叶「
七夕」。<淮南子‧說林訓>:「月照天下,蝕於詹諸。
註:月中蝦蟆。」「七七」音叶「蟾蜍」、「詹諸」,
「蟾宮」諸般神話本導源於「七夕」。
<楚辭‧天問>:「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論語>
:「南宮适問孔子曰:『羿善射,奡盪舟,俱不得其死
,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奡、羿實乃夷
羿之分化,孔子不知其中奧妙,是以被弟子問得啞口無
言。<楚辭‧天問>曰:「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為
何?而顧菟在腹。」死則又育是古人因為月有圓缺的自
然現象,而產生對月亮的不死與再生的信仰。夷羿音叶
又育,后羿音叶復育;「顧菟」音叶蝌蚪(蝦蟆子)、孤
塗(Kudu匈奴語謂子)、蓇朵(含苞待放的花)、日本語謂
幼童的「(kodomo)」的前二音,蝦蟆子名蝌蚪,
故傳說月中有詹諸也。李白詩:「白兔搗藥秋復春,嫦
娥孤棲誰與憐?」<太平御覽‧卷八十二>引<帝王世紀>
稱后羿為帝羿或羿帝,「羿帝」音叶月兔,「帝羿」音
叶搗藥。<禮‧曲禮>:「兔曰明視。」<楚辭‧離騷>:
「前望舒使先驅兮。」傳說月御名曰望舒,明視音叶蹣
跚、(疲行貌)、木犀(桂樹)、閩南語「望舒」、「
Month(月)」,倒裝為蝦蟆、聖母、西母,故以為兔的
指謂,且附會云月中有桂樹,蝦蟆則衍成西王母焉!
- Feb 23 Sun 2014 23:32
107 聳耳人謷圓話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