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多少黃昏恁偌秀

    標題是朱海君閩南語歌<海及天>中的一句歌詞,首
次聽到有「恁偌(ㄌㄧ ㄐㄧㄚ)」的說法,將其
倒裝為「偌恁(ㄐㄧㄚ ㄌㄧㄣ)」,一般人就不陌
生了。閩南語「偌恁(ㄐㄧㄚ ㄌㄧㄣ)」一詞猶國
語「何其------」,也說「ㄏㄧㄚ ㄌㄧㄣ」,用
字同樣是「偌恁」,這是為孰麼呢?

    <說文>:「恁,俗言如此也。」閩南語「恁」作「
那麼」解,其骨子裏實即是「若」。<集韻>:「偌,惹
去聲,姓也。」原本僅作為姓氏用的「偌」,在<辭源>
、<辭海>中卻變成:「副:猶言如此。這樣大、這般之
大─偌大。」其實這個「偌」字骨子裏仍即是「若」,
加上人字旁蓋為與其他用法的「若」字有所區別,而實
即「指示代名詞」的「適、此、者、茲(ㄐㄧㄚ)」與「
遐、彼、曰、許(ㄏㄧㄚ)」之所從出。故「偌」、「恁
」皆出自「若」,「曰若」又分化出「ㄏㄧㄚ」、「ㄐ
ㄧㄚ」與「ㄏㄧㄚ」、「ㄐㄧㄚ」等兩組音。

    「遐(ㄏㄧㄚ)」與「恁(ㄌㄧㄣ)」的聯結音可以
寫作「何恁」,而音(ㄏㄝㄣ\)近國語「很」。很:不
聽從也、行難也、違也、諍訟也、鬩也,俗作狠。「很
」字原無「非常」之義,很好、很壞、很高、很矮、很
美、很醜、很胖、很瘦等的「很」本「何恁」之誤。「
適(ㄐㄧㄚ)與「恁(ㄌㄧㄣ)」的聯結音可以寫作「若
恁」,而音(ㄐㄝㄣ\)近閩南語「誠(ㄐㄧㄚv)」、「真
(ㄐㄧㄣ)」、「殊(ㄗㄛㄥ)」、「倬(ㄗㄛㄥ)」等
音,相較於加「很」諸詞的「誠」、「真」、「殊」、
「倬」等字,卻因字義合宜,都交待得過去。「曰若」
音叶「唯諾」、「焉若」、「安若」,又音轉為「荷諾
」、「何若」、「何如」,分化出這兩組音。

     <六書統>:「喏,古文諾字。」口部的字多重見於
言部,<玉篇>:「喏,敬言。」<集韻>:「喏,應聲。
或作、。」<字彙>:「俗言唱喏。」<西遊記>第四
回:「眾臣叫謝恩,他也只朝上唱個大喏。」又有所謂
「唱個肥喏」、「唱個無禮喏」,「喏」怎麼唱?古人
並未留下表音的記錄!吳登神謂「喏」音(ㄐㄧㄚ)近
「惹(ㄐㄧㄚ\)」,在筆者的老家,若逢有幼童賴坐在
地上嚎啕大哭,大人們往往調侃其「跌在彼蒞『唱喏』
(ㄑㄧㄜ\ ㄐㄧㄜ)」,讀音又稍異。清朝時期下屬對
上司應答的「喳(ㄓㄚ)」或「(ㄓㄜ)」,音、義皆近
乎「知」,蓋本應作「喏(ㄐㄧㄚ\)」,<正韻>:「孰
,何也。」今嘉義一帶「孰」猶音「ㄐㄧㄚv」,「唱
喏」的「喏」出自「焉若」、「安若」。

    「焉若?」、「安若?」閩南白話皆讀作「ㄢ ㄋ
ㄨㄚ\」或「ㄢ ㄋㄚ\」,又音轉為「安怎(ㄢ ㄗㄨㄚ\
或ㄢ ㄗㄚ\)」,<五音集韻>:「怎,語辭也。[康熙字
典]按:此字廣韻、集韻皆未收,唯韓孝彥五音集韻收
之。」「怎」實乃「若」的擬音字。「何若」、「何如
」又倒裝為「如何」、「若何」,閩南語「若何?」白
話讀作「ㄋㄚ ㄏㄨㄝ?」,又音轉為「ㄙㄚ ㄏㄨㄝ
(誰何)?」,明‧宋茂澄文言短篇小說<劉東山>:「
楊柳桃花相間出,不知若個是春風?」的「若個」作「
哪個」解,「疑問代名詞」的「哪」實即是「若何」的
「若」。<正字通>:「那,借為問辭,猶何也。」若又
乃也,<周語>:「必有忍也,若能有濟也。」閩南語「
乃」又音「ㄉㄚ」,<世說新語>有「那個」之意的「阿
堵」,本即閩南語「而第(ㄚ ㄉㄜ)  」、客家話「
曰若(ㄛㄥ ㄉㄛ)」,故閩南語「疑問代名詞」的
「哪」音「ㄉㄚ\」或音「ㄉㄜ\」,「指示代名詞」的
「那」出自「曰若」的「若」。閩南語「孰」又音(ㄐ
ㄧㄚv)近「喏(ㄐㄧㄚ\)」,ㄏ、ㄒ二聲母常相通轉,
故「何(ㄏㄚ\)」又音轉為「誰(ㄙㄚ\)」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潛龍 的頭像
    潛龍

    古漢語的活化石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