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第五回:「清長老道:『你既是我師兄真大
師薦將來我這寺中掛搭,-----。』」書末的註釋說:「
和尚寄住別的廟裏,因為含有臨時性質,把隨身用的簡單
東西都掛在禪房的掛鉤上,所以叫做掛搭,有時也寫作掛
褡或掛單。」然而,閩南語謂「買車票」,甚至購買一切
的入場券,都叫做「掛單」,最初當屬同一個來源。
    <廣韻,集韻>並:「,行貌。」又或作,
、掛搭、掛單、勾搭、勾當、鶻突、孤獨、困頓等
俱一音之轉,倒裝為、耽擱,音轉為蔕芥、打攪、跿
、踶跂、蹢、跢跦、哆嗦,倒裝為、躞蹀、踥
蹀、蹉跎、錯憚、蹭蹬、顫抖,<水滸傳>第一回:「去投
托老經略相公處勾當。」今謂不正當的事或行動曰「
勾當」,乃辭意的變壞作用,<虞初新志.名捕傳>:「見道
旁有捕賊勾當,與州解相噪。註:勾當,差役名,即捕快。
」勾當又轉用為衙役之稱;<聊齋誌異.嬰寧>:「設鶻突
官宰,必逮婦女質公堂。」鶻突今作糊塗,倒裝為突兀;
困頓,困躓也;<前漢書.賈誼傳>:「細故蔕芥,何足以疑?
註:蔕芥,小鯁也。」<類篇>:「跿,跣也。」<莊子.馬
蹄篇>:「躄躠為仁,踶跂為義。音義:用心力貌。」;<博
雅>:「蹢,跢跦也。」<禮.三年問>:「蹢焉,踟躕焉
。釋文:蹢,不行也。」<廣韻>:「,凍相著也。」
<廣韻,集韻,韻會>並:「躞蹀,行貌。」<楚辭.涉江>:「
「眾踥蹀而日進兮。註:踥蹀,行貌。」<說文>:「蹉跎,
失時也。」<後漢書.寒朗傳>:「二人錯憚不能對。註:
錯憚,猶倉卒也。」木華<海賦>:「或乃蹭蹬窮波。註:
蹭蹬,失勢貌。」因為外出「勾當」,沿途十分「蹭蹬」,
雖然「踶跂」「躞蹀」,不料「蔕芥」「耽擱」,「蹢
」、「跢跦」多時,「糊塗」「錯憚」趕路,磨破草鞋「
跿」而行,旅途「困頓」錯過了宿頭,以致「蹉跎」至
今,「」得直打「哆嗦」,全身都在「顫抖」,荒郊
野外「孤獨」一人,只得前來「打攪」、「勾搭」,千萬
莫怪「突兀」,務請允許今夜在府上「掛搭」!旅行中途
休息飲食,俗音叶蹢躅、打攪曰「打尖」。
    「掛單」並不是「割單」,猶如「摭票」亦不是「
拆票」,閩南語謂上藥舖抓藥說「摭(ㄊㄧㄚ下去)藥兒
」或「(ㄊㄧㄝ上去)藥兒」、謂沽酒說「揲(ㄉㄚ下
去)燒酒」,<禮.禮器>:「有順而摭也。疏:猶拾取也。
」<揚子方言>:「摭,取也,陳、宋之閒曰摭。」「抓藥
」蓋即「摭藥」之音訛;<儀禮.有司徹>:「乃摭于魚腊
俎。註:今文摭為揲。」<說文>:「拓,拾也,或作摭;揲,
閱持也;,撮取也,或作。」<集韻>:「拓古作。」
拓、、摭、揲、音各不同,而同出一源。
    <西遊記>第六十九回:「八戒道:『八百八味,每味
三斤,只用此二兩,誠為起奪人了。』」<廣韻>:「
,愛觸忤人也。」<集韻>:「,牴牾也,一曰不循
理。」「起奪」是拿人開玩笑、耍人的意思,音、義均
接近閩南語謂「玩耍」的「佚陶(ㄑㄧㄣ ㄊㄜv)」,
以及謂「耍人」的「(ㄐㄧ\ ㄉㄧ)」。
    <水滸傳>第十三回:「說猶未了,只見那漢叫一聲『
阿舅,救我則個!』」同書第十六回:「楊志道:『願聞良
策則個。』」又,同書第二十三回:「滿縣人都饒讓他些
個。」、「那婦人也笑道:『官人恕奴些個。』」這兩
處的「則個」屬語尾助詞,猶如今人言「一下」或「一
下子」,又有重複語意的意味,「些個」亦然,只是語氣
顯得較為和緩,沒有「則個」那麼急迫。
    <集韻>:「箇,亦作、介,俗作個。」一人曰一,
<左傳.昭公三年>:「齊.公孫卒,晏子曰:『又弱一
焉。』」<六書本義>:「,竹一枝也。」<書.泰誓>:「
若有一介臣。」<大學>作一臣,閩南語「一(ㄝv)」
音近「一下(ㄝ下去)」;凡稱「此箇」為「者箇」,今俗
多作「這個」,音近「則個」,又音轉為「些個」,「則
」音近閩南語「一」的通俗音「ㄐㄧㄣ下入」。在北臺
灣的閩南語謂「幫忙」曰「兜相共」,此「相共(ㄙㄚ下
去 ㄍㄤ下去)」及「小可」或「少許」應與「些個」同
源,故「相共研究」的「共」音近「個」。
    <水滸傳>第一回:「王進看了,道:『好了!遮莫去那
裏陪個小心,借宿一宵,明日早行。』」「遮莫」音近「
終無」,有儘管、哪怕、拚著、無論、莫非等意思,卻音
近閩南語表示「此刻」的「目(ㄐㄧㄣ ㄇㄚ\)」,
「遮莫」本身實蘊涵著不再等待的意味,兩者雖同出一
源,但各個方言區由於時空等因素,久而久之,各自發展
出其不同的語義,而又各自依其音義擇字。音ㄓㄜ/,
或作輒;又音攝(ㄕㄜ\)、音聶(ㄋㄧㄝ\),「目」倒
裝為「目」,閩南語前者表「馬上」或「立刻」,後者
指「一下子」而言,然而「目(ㄌㄧㄇ下去 ㄇㄧ下去)
」卻又有應寫作「連鞭」的用字主張。客家話問人「現
在幾點?」說「目(ㄌㄧㄚ上去 ㄇㄢv)幾多點?」以轉
瞬間的目來指示,應比策馬揚鞭要快得多!
    <水滸傳>第二十二回:「武松在轎上看時,只見亞肩
疊背,鬧鬧攘攘,屯街塞巷,都來看迎大蟲。」附註說:「
亞同壓」,<紅樓夢>第二十九回:「黑壓壓的站了一街的
車。」其實與其說「亞同壓」,毋寧以「亞同挨」為是,
「黑壓壓」若非「黑黶黶」即是「黑鴉鴉」之誤,果然
第六十五回即又作「挨肩疊背」而義同;<紅樓夢>第三
十七回李紈道:「怡紅公子是壓尾,你服不服?」「壓」
畢竟有「伏」之義,這時不如啟用「押」。<水滸傳>第
二十三回:「那婦人自粧許多奸偽張致。註:裝模作樣。
」閩南語「張致」是「注意」的意思,又音轉為指「故
意」的「挑達(ㄉㄧㄠ下去 ㄉㄧ上去)」,及國語的「挑
剔」、「僣侻(狡滑)」、「唐突」、「搗蛋」。
    <水滸傳>第三回:「我女兒常常對他孤老說提轄大
恩。」同書第二十三回:「他的蓋老便是街上賣炊餅的
武大郎。」「孤老」的意思略近於「官人」之類,娼妓
謂游婿曰「孤老」或「婟嫪」,非正式關係中的婦女對
所結識的男人稱「孤老」,幫閒等輩有時也稱他所倚靠
接濟的人做「孤老」,蓋猶現代人之所謂「闊老」;「蓋
老」是對具有夫妻關係者的一種輕薄稱呼,男的叫「蓋
老」,女的叫「底老」。孤老、蓋老、婟嫪、闊老、靠
攏、關聯、伉儷、官人、恭人實皆一音之轉,倒裝為牢
固、凝固、牢靠、老公、令公、郎倌、郎君、奴家;英
語謂女士曰「Lady」音叶麗都、螺鈿,倒裝為「底老」
、「頂老」,<說文>:「婟嫪,戀惜也。」閩南語謂小氣
曰「婟嫪」;婟,音顧又音戶,婟嫪又音轉為賄賂、浮浪
、風流、呵暱、黃牛、胡亂、烏龍、旖旎、遊樂,倒裝
為嫪毐(淫也)。<水滸傳>第三十一回:「宋江道:『你恰
纔說是清風寨知寨的恭人。』註:皇帝給官吏老婆封號
的一種,一般用作對婦人的一種尊稱。」同書第二十八
回:「正是蔣門神初來孟州新娶的妾,原是西瓦子裏唱說
諸般宮調的頂老。註:妓女、歌妓。」舉凡人際關係之
稱謂,俱由女性轉而應用於男性,本源自圖騰名。
    <紅樓夢>第二十五回:「我攢了幾兩體己,還有些衣
裳首飾。」<水滸傳>第三十二回:「花榮手下有幾個梯
己人。」「梯己」即今所謂「體己」,卻音近「知己」
之閩南語音。同回目:「這婆娘極不賢,只是調撥他丈夫
行不仁的事。」「調撥」音、義皆近「挑撥」。同回目
:「這等賴皮賴骨,不打如何肯招?」、「明日卻來和我
白賴。」賴皮、白賴互為倒裝。同回目:「聽得兄長殺
了一個潑花。」第三十一回:「只為殺了一個煙花婦
人,變出得如此之苦!」這兩處所謂的「花」或「煙花
」,其實均為「鉛華」之誤。
    <水滸傳>第三十回:「為是他有一座酒肉店在城東
快活林內,甚是趁錢。」、第二十八回:「僕從搬出酒餚
果品盤饌之類,先要來參見小弟,然後許他去趁食。」、
第三十四回:「因此一逕來比並戟法。」、第四十五回:
「你也這般搭纏。」、第五十五回:「我今夜多敢是不
歸。」、第六十回:「倒敢有場好笑!」「多敢」義同「
倒敢」,盤饌、盤飧一音之轉,「趁錢」、「趁食」、「
比並」、「搭纏」、「多敢」的字句亦應用於閩南語。
同書第三十八回:「多人說道:『他是個沒頭神,又無家
室,-----,東邊歇兩日,西邊歪幾時,-----正不知他哪裏
是住處。』」閩南語「沒頭神」卻是「丟三落四」的意
思。同書第一回:「史進又不肯務農,只要尋人使家生,
較量槍棒。」「家生」音近閩南語謂傢伙、器具的「家
私」。同書第三十一回:「侍兒不是花知寨的渾家。」
臺灣北部謂小老婆音渾家曰伙記。
    <水滸傳>第四十三回:「石秀見了,也喜端的便益。
」「便益」又音近「便宜」。同書第四十四回:「只見
裏面婭嬛捧茶出來。」「婭嬛」音近「ㄚ嬛」。同書第
四十回:「敲得門開,我自有擺布。」同書第六十一回:
蔡福得了這個消息擺撥不下。」「擺佈」義同「擺撥」
,今多僅用於被擺佈的場合。同回目:「我等皆被陷於縲
絏。」「縲絏」、囹圄、牢獄皆一音之轉。同回目:「
交結權勢,浸潤官長。註:浸潤,讒言逐漸讓別人聽信,如
同把東西逐漸浸濕一樣,用讒言討好的意思。」「浸潤
」與「進讒」實同出一源,<說文>:「,蟲名,借地名
,漢中有縣,地下多此蟲,因以為名,考其義,當作潤
蠢。」<後漢書.吳漢傳>:「宕渠楊偉、徐容等。註
:<十三州志>音春、音閏,其地下濕,多蟲,因以
名縣。」「」上下二音互為倒裝,讒音近蠢。臺灣
有清明吃「餅(春捲)」之俗,閩南語「(皮也)」音
「潤」,又謂伸縮脖子的動作曰「」。<水滸傳>第
四十七回:「剛說扈家莊有這個女將,好生了得。」「了
得」音叶麗都、厲斗、老到、老大、老爹、老丈,閩南
語謂女孩伶牙俐齒曰「厲斗」。同書第四十六回:「且
一壁廂去,叫你便來。」同書第三十八回:「先自驚得呆
了半晌。」又,秋翁<張巡殺妾饗將士>:「耳邊廂只聽得
萬馬奔騰。」、<紅樓夢>第一回:「忽見那廂來了一僧
一道。」、<三國演義>第一百回:「不一時,四壁廂喊聲
大震。」「壁廂」實與「邊廂」、「半晌」同源。<紅
樓夢>第六十二回:寶玉「一壁低頭,心下暗想。」<水滸
傳>第二回:「一面疊成文案,一壁差人杖限緝捕兇身。
」「一壁」音叶「一邊」,「四壁」即是「四邊」。
    今人少說「了得」,而改說「了不起」,其實「了不
起」乃是「了得」與「勃窣」合音的省略,司馬相如<子
虛賦>:「媻珊勃窣上金堤。」勃窣,行緩貌,閩南語謂神
氣曰「勃窣(ㄆㄨ ㄑㄧ下去)」,「了不起」者殆本形容
「志得意滿」的樣子也。<晉書.王衍傳>:「樂廣嘆衛玠
曰:『誰家生得寧馨兒?』」「寧馨」音近「靈精」,俗
謂「狡黠」曰「鬼靈精」,閩南語謂腦筋「靈光」之人
曰「靈精」,蓋云誰家能有這麼靈精的兒子也!<史記.留
侯世家>:「漢王怒酈生曰:『豎儒,幾敗乃公事。』」豎
儒音近豎子,閩南語謂「豎子」曰「豎兒」;「乃公」音
近令公、公,音轉為令君、令尊。
    <紅樓夢>第七回:「他雖靦腆,卻脾氣拐孤,不大隨
和兒。」同書第六十一回:「高高的孤拐,大大的眼睛。
註:這裏指顴骨。」韻書「靦」但音「腆」,而<辭源>、
<辭海>均又音「愐」,此古人操複音語之明證也!<西遊
記>第十五回:「行者道:『伸過孤拐來,各打五棍見面,
與老孫散散心。』註:這裡指腳踝。」拐孤、愅詭一音
之轉,倒裝為孤拐、枸榾,<荀子.禮論篇>:「愅詭。註:
變異感動之容。」<玉篇>:「枸榾,木中箭笴。」<本草
圖經>作狗骨,一名枸橘,今名七里香。違俗立異為激詭,
<後漢書.范冉傳>:「冉好違時絕俗為激詭之行。」枸榾
音叶古怪、搞怪,倒裝為枸杞、枸橘;愅詭音轉為激詭、
奇怪、譎觚,閩南語「骹(腳)骨」音叶國語愅詭、「奇
怪」音近國語古怪;袁枚<小倉山房集>書麻城獄:「三代
而下,民之譎觚甚矣!」「譎觚」是奸詐狡滑的意思,「
詭譎(奇怪)」又為其倒裝。
    <劉賓客嘉話錄>載:「楊國忠嘗會諸親,時知吏部銓
事,且欲大噱以娛之。已設席,呼選人名,引入於中庭,不
問資序,短小者道州參軍,胡者湖州文學,簾中大笑。」
道州治所在今湖南道縣,<錦繡叢書選譯>的註既知「胡
」是唐代對西北邊疆民族的泛稱,特指西域一帶的人,胡
人的特點是深目多鬚,而唐時已稱鬚為胡,故與「湖」諧
音,但又說道州多矮人,則殊無根據,其實「道」乃是「
短」的諧音,<說文>:「矮,短人也。」<博雅>:「,短
也,與同,或作。」<集韻>:「,短貌。」<五音集
韻>:「,吳人呼短物也。」去矢加口為咄,閩南語泉
州腔「」亦音近「道」。<資暇集>:「代稱士流為醋
大,言其峭醋而冠四人之首。-----愚以為(上述)四說皆
非也,醋宜作措,止言其能舉措大事而已。」「醋大」或
「措大」可由「蹭蹬(失勢貌)」、「(牴牾、不循
理、愛觸忤人也)」、「(醜疾人、面柔下人以色不
能仰者也)」、跱(行不進)」、「蹉跎(失時)」、「
謥詷(急言)」、「衝動(情緒失控)」、「戇憧(愚貌)」
、「迍邅(難行不進貌)」等尋繹其語意。
    <紅樓夢>第四十回:「下作黃子,沒乾沒淨的亂鬧!
註:黃子,指生成的胚胎;『下作黃子』與『下流種子』
同義。」同書第四十四回:「這還了得,快拿了那下流種
子來!」、「這下流東西,你越發反了!」第四十五回:「
你一個奴才秧子,仔細折了福!」第八十三回:「別修的
像我嫁個糊塗行子守活寡。」第六十三回:「好極!你們
瞧瞧這行子,竟有些意思。」閩南語「秧子」音同「黃
子」,通常指的是稻禾的秧苗,此處「黃子」卻因字義轉
而指生成的胚胎。「種子」須待發芽之後方始變成「秧
子」,「種子」音近「螽蟴或蜙(飛蝗)」,音轉為「東
西」,倒裝為「(飛蝗)」、「螽(螇蚸)」、「跂
踵(國名)」、「獞(族名)」、「重瞳(舜目)」、「戇
憧(愚也)」、「衝動(倉卒)」、「蝃蝀(虹也)」、「梓
潼(地名)」、「赤土(國名)」、「西土」,<紅樓夢>第
二十六回:「又向焙茗道:『反叛雜種!還跪著做什麼?』
」螽又音轉為蝩、雜種,倒裝為種子、螽蟴。
    <北史.李穆傳>:「宇文泰戰敗,敵兵追及,穆以鞭擊
泰曰:『籠東軍士,爾曹主安在?』籠東猶隴種,言兵敗披
靡也,字雖各別,音義相同。」日本語「子」音()近「
西」,「子」,息也、嗣也,「息」、「嗣」均音近「西
」,「種子」實音近「東西」。<集韻>:「蝩,蝗也,或作
。」「蝗」音同「黃」,「螽蟴衍慶」或「螽蟴佳期
」是賀人新婚的吉祥話,俗語謂「物事」曰「東西」者,
蓋本形容其如蝗子之繁衍,不可勝數也!「黃(ㄏㄨㄤ/)
子」又音轉為「行(ㄏㄤ/)子」,「秧(ㄧㄤ)」音近「嬰
(ㄧㄥ)」。<紅樓夢>第六十九回:「奶奶稀罕那雜種羔
子,我不喜歡!」同書第七十五回:「你們這起兔子,真是
沒良心的忘八羔子!」「小羊」謂之「羊羔」,閩南語「
行(ㄍㄧㄚv)」音近「囝(ㄍㄧㄚ\)」又音近「羔」,「
行」又音「幸」,時下流行語謂「女孩」音叶「妹子」
曰「馬子」、謂男孩曰「行(ㄒㄧㄥ\)子」。
    <水滸傳>第三回:「智深道:『不索哥哥說,洒家都
依了。』」「不索」是「不消」、「不須」的意思,後
文還有「只索」一詞,就是「只消」、「只須」的意思;
同書第九回:「街上尋了三、五日,不見消耗,林沖也自
心下慢了。註:這裏指音信;消是消息,耗是音耗。」董
仲舒<賢良策>:「察天下之息耗。註:息,生也;耗,虛也;
一云:息耗,善惡也。」「消」與「息」本一減一增,故
引申為「音信」,「息耗」、「消耗」一音之轉,連帶的
使「消耗」也得以作「音信」解。
    當今國語多的是古音發生變化之後再另用新字,其
原音則仍存活於一些方言(如閩南語)中,又有某些則是
基於音而啟用新字,例如:「哲嗣」本「嫡嗣」之誤也
、「拔河」者本「搏負」之謂也、「置身度外」猶云「
置身在外」也、「一干人」猶云「一行人」也、「走一
遭」者「走一畷」之誤也、「個中三昧」者猶云「個中
甚麼」也、「卡住」無法動彈的「卡」本應作「」也
、「牛鬼蛇神」者「弄鬼炫神」之訛也、「金蟬脫殼」
本應作「噤蟬脫殼」也、「匪伊朝夕」猶云「非為朝夕
」也、「一頭霧水」猶云「一頭迷思」也、「名列前茅
」者「名列前面」之訛也、「風道北來」者「風遂北來
」之誤也、「全豹」猶云「全盤」或「全般」也、「大
致」猶云「大抵」或「大體」也、「指摘」猶云「指責
」也、「著實」猶云「誠實」也、「哈拉」的實質乃是
「詡讕」、「打屁」的實質乃是「對白」、「掛了」實
乃「薨了」之誤也、「算了」實乃「休了」或「息了」
或「卒了」或「遂了」之誤也、「登時」猶云「頓時」
也、「相將」猶云「相招」也、「老教不會」猶云「屢
教不會」也、「正經八百」本應作「正經槃礡(箕坐)」
也、「老地方」者「曩地方」也、「龍捲風」者「戾絞
風」也、梵語「茶毗」是「翹辮」的源頭、「飛蛇」乃
是「皮疽」之訛、「貨賣」猶云「販賣」也、「發科」
實即「發詼」也、打藍球中的蓋「火鍋」著重在「覆蓋
」也、「砍」進了一顆三分球的「砍」本「遣」之謂也
、「古惑」仔指的乃受「蠱惑」而「困惑」者、「太平
」間蓋「弔憑」間之隱語也、「身懷六甲」者「身懷龍
種」之謂也、「餛飩」音轉為「雲吞」,故形狀改變成
雲朵狀也、「廣輪(東西南北)」音轉為「經綸」,又倒
裝而為俗稱羅盤的「羅經」,「廣運(東西南北)」則音
轉為「經緯」,廣運固廣輪之音轉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潛龍 的頭像
    潛龍

    古漢語的活化石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