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有人把「小孩」或「嬰兒」寫做「囝仔」,臺
灣南北有許多算命師號稱「囝仔仙」,而讀囝曰「兀ㄧ
ㄣ\」。姑不論「仔」是否有「ㄚ」音,且單就「囝」字
用於此處是否正確而言:
    <集韻>:「囝,九件切,音蹇,閩人呼兒曰囝。」<青
箱雜記>:「唐取閩子為宦官,顧況有<哀囝詩>,又有<囝
別郎罷>、<郎罷別囝>詩以寓諷。郎罷,閩人呼父也。」
閩南語「老爸」乃父之指謂,擬音書作「郎罷」,閩南語
通稱「兒子」曰「囝兒(ㄍㄧㄚ\ ㄐㄧv)」。
    <唐韻>:「兒,汝移切,爾平聲;又,五稽切,音霓,姓
也。」兒又通作倪,閩南語「倪」、「霓」均讀「五稽
切」音「兀ㄝv」;<正字通>:「同研。」研音同妍,又
叶音「銀」,日本語謂「鹿兒島」曰「Kagoshima」,「
兒」音近閩南語「倪」;陸雲<贈顧尚書詩>:「厥弘伊何
靡曠不遵,厥明伊何靡妙不研。」研字從幵,幵、本同
一字,今幵入干部、入十部,<字彙補>:「,與年同,
見<韻會>註。」而年入干部,<集韻>:「幵,又倪堅切,音
妍義同。」閩南語「年」音同國語「倪」,漳州腔「銀
(兀ㄧㄣv)」音近閩南語謂小孩、嬰兒的「兀ㄧㄣ\」。
    嬰字從「賏」,<廣韻,集韻>並:「賏,於敬切音映。
」映、硬同音,閩南語「硬」讀作「兀ㄝ」,「兒」、
「嬰」二字均又可音轉為「兀ㄧㄣ\」,唯若說到「兒子
嬰(兀ㄧㄣ ㄚ ㄝ)」時,宜自斟酌,總以通順為原則(按:
為避免混淆不清,此處建議凡閩南語的「兀ㄧㄣ\」一律
由「倪」字充當,所謂的「囝仔仙」應改作「倪兒仙」
或「倪子仙」)。除「囝仔」外,又常見有人寫作「囡仔
」,<集韻>:「囡與同;與同。」<說文>:「,私
取物縮藏之也。」<玉篇>:「,手動也。」均無「子息
」之義,<辭源>謂蘇州語謂女孩曰囡,蓋即妞之誤;國語
「囝」又音同「囡」並音ㄋㄢ,「年庚」分化出囝字之
二音;「兒嬰」本讀如「女嬰」或「男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潛龍 的頭像
    潛龍

    古漢語的活化石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