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子戲」是在臺灣本土的閩南移民自行發展出來
的一種地方戲劇,倒頭回流傳播到閩南故鄉,流行於漳州
九龍江流域各縣市,因九龍江又名薌江,因此被目前大陸
當局稱為「薌劇」。參與演出戲劇的演員,素來號稱「
梨園子弟」,典故出自唐明皇時的戲曲教坊,唐玄宗以皇
帝之尊,經常至教坊所在的梨園,親自點撥甚至粉墨登場
,後世傳為佳話。戲劇乃人類文明進展至相當階段,必然
應運而生的一門藝術,不可能遲至唐朝時始有,故李隆基
僅是戲劇界的「守護神」而非「祖師爺」。
    所有戲劇萌芽時期,應該都與宗教祭典有關,而「木
偶戲」的誕生,似乎較真人演出的戲劇猶早,故至今每齣
戲開鑼上演前,照例必須「扮仙」,中國之所謂仙即北方
游牧民族之所謂「薩滿」也!扮仙時跳加冠之天官,又即
戴假面具的「雞父魌頭」、「四目方相」之遺痕焉!<廣
韻,集韻,正韻>並:「今為木偶戲曰傀儡。」<通鑑>:「
段綸徵巧匠楊思齊造傀儡,太宗怒曰:『求巧匠以供國事
,今先造戲具,豈百工相戒毋作淫巧之意?』乃削綸階。
」<通典>:「窟礧子亦曰傀儡,俗讀匯磊。」<唐書音訓>
:「窟礧子亦曰魁礧子,作偶人以戲。」<字彙>:「魁櫑,
本喪家樂,漢末用之嘉會。」<顏氏家訓>作傀儡,婚喪祭
祀莫不受宗教禮儀之規範,<列子.殷湯篇>:「周穆王時
巧人有偃師者,為木人,能歌舞,此傀儡之始也。」偃音
同演,故附會於偃師,何人所始作實已不可攷。
    窟礧、魁礧、傀儡、髂髏(腰骨)、骷髏、躨跜(虯
龍動貌)、夔龍、高麗(國名)、廣陵(地名)、栲栳(盛物
器)、狫(族名)、魁陸(蚶;海蛤)、蛞螻(蛞蝓)、岣嶁
(山名)、媯汭、渠略(蜉蝣)、綺麗一音之轉,<周語>:「
反及嬴內以無射之上宮。註:嬴內同媯汭。」嬴內又音
叶應龍、御龍(氏族)、武羅(神名)、鬱壘(神名)、葳蕤
(盛貌)、甌駱、哀牢(族名)、窩囊、僂(好貌)、雩婁
(地名)、婀娜(柔順貌),倒裝為女媧。<六書故>:「吳人
謂人儂即人聲之轉,甌人呼若能。」甌人即甌駱人,亦即
今閩南人。傳說女媧為人類始祖,實即最原始之圖騰名,
所有人類上古時期皆有圖騰信仰,中國上古人本操複音
語,奉龍為圖騰,龍即是鱷,龍、鱷兩音乃女媧之分化。
女媧為女性的開闢祖,男性的開闢祖是伏犧,人類社會率
由母系過渡到父系,由女媧至伏犧是母系社會,女媧又音
轉為蠃母(螺)、黎母(嶺名),伏音近父,至伏犧已進入
父系社會。媧、蛙同音,蛙去虫加足為跬,跬、傀同音;
蛙去虫為圭,圭、媯同音;圭加大為奎,奎音同魁;圭加火
為烓,烓音同葳;圭加田為畦,畦、希同音,女媧又音轉為
女希;希音近眭,眭加兩點為睦,睦音近母。
    <左傳.桓公五年>:「龍見而雩。註:遠為百穀祈膏
雨也。」<爾雅.釋訓>:「舞號雩也。註:雩之祭,舞者吁
嗟而求雨。」<禮.月令>:「仲夏大雩。註:雩,吁嗟求雨
之祭也。」<說文>:「雩,夏祭樂於赤帝,以祈甘雨也。
」<玉篇>:「雩,請雨祭也。」上古祈雨必以歌舞,乃十
分隆重的宗教儀式。戲與羲通,伏羲本作伏犧,<莊子>作
伏戲,<史記>作虙戲,<廣韻>:「戲,古文呼字。」伏犧分
化出呼、戲二音。<集韻>:「獻或作戲。」<爾雅.釋詁>
:「享,獻也。疏:致物於尊者曰獻。」<正字通>:「詩,
於戲即嗚呼,嘆辭也。或嘉美、或悲傷,末代文士輒為體
例,若哀誄祭文即為嗚呼,封拜冊命即為於戲。」於戲、
嗚呼皆伏犧之音轉。戲,嬉也,<廣韻>:「戲,戲弄也。」
又,謔也,<詩.衛風>:「善戲謔兮。」<集韻>:「戲,於宜
切,音漪,本作陭。」閩南語戲又或音漪。
    <博雅>:「嬉,戲也。」<增韻>:「嬉,美也,游也。
」<集韻>:「嬉,又音愉。」伏犧音轉為榆次(地名)、雨
師(神名),分化出遊、戲二音;又音轉為孟戲(地名)、妹
喜(夏桀妃),分化出美、嬉二音。歌曲曰弄,<晉書.桓伊
傳>:「王徽之泊舟青溪側,令人謂伊曰:『聞君善吹笛,
試為我一奏。』伊便下車,踞胡床,為作三調,弄畢,便上
車去。」<玉篇,集韻>:「,飲食祭也。」出殯儀式猶
保留「弄」一項,自上古流傳至今。女媧、弄一音
之轉,女媧又倒裝為舞弄,<韻會>:「弄,侮也。」侮音同
舞,<說文>:「舞,籀文廡字。」舞同無,<集韻>:「無或
作武。」舞本寓用兵意,<松漠紀聞>:「女真,古肅慎國
也,-----開皇遣使貢獻,文帝因宴勞之,使者及其徒起舞
於前,曲折皆為戰鬥之狀。上謂侍臣曰:『天地間乃有此
物,常作用兵意。』」舞亦有耀武之功能。
    <說文>:「舞,樂也。」樂有洛、祿、勞、療與曜、
岳等音,俱由女媧所分化。<荀子.富國篇>:「拊循之,
嘔之。註:嘔,嬰兒語聲,嘔與謳同。」<廣雅>:「謳,
歌也。」<玉篇>:「謳,吟也。」<正字通>:「謳為歌之
別調,歌為謳之總名。」女媧、嘔一音之轉,<集韻>:
「歌古作可。」<石鼓文>:「其魚隹可。」<風雅廣逸>
註:「隹可讀作惟何,古省文也。」<集韻,正韻>:「何同
荷,儋也,負也。」諾荷、諾惟皆女媧音轉。<說文>:「
歌,詠也。」<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正義:直言
不足以申意,故令歌詠其詩之意以長其言。」<禮樂記>:
「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詠義同謳與吟,此皆形成
戲劇之前身。<增韻>:「詠,歌謳吟也。」<詩.衛風:「
我歌且謠。傳:曲合樂曰歌,徒歌曰謠。」繇本作徭又與
謠同,謳源自甌駱、謠始於莫傜;<前漢書.古今人表>咎
繇即皋陶,歐或作嘔,<集韻>:「歐或作咎。」咎繇、曲
阿(地名)亦分化出曲、謳二音,<史記.陳丞相世家>:「
更以陳平為曲逆侯。」曲逆乃九黎、高麗音轉。
    <古樂府>註:「齊歌曰謳,吳歌曰歈,楚歌曰豔,奏樂
曰登歌、曰升歌。」<楚辭.招魂>:「吳歈蔡謳,秦大呂
些。註:歈、謳皆歌也。」庾信<哀江南賦>:「吳歈越吟
荊豔楚舞。」各地謳歌的稱謂不同。歋歈,舞手相弄笑
也,或作邪揄,<後漢書.王霸傳>:「市人皆大笑,舉手邪
揄。」吟詠諷誦只是戲曲的內容,尚不具備戲劇的型式,
邪揄配上曲調,即是戲劇的芻形,「桃花過渡」、「草蜢
兒弄雞公」與客家的「採茶歌」等可為代表。<揚子方
言>:「豔,美也。」豔、諺音同,<類篇>:「諺,自矜也
。」<增韻>:「畔諺,剛猛也。」<韻會>:「叛諺,不恭也
。」<論語>註作喭,<書.無逸>:「乃逸乃諺。傳:俚語
曰諺。」諺與唁、喭並同,<文心雕龍>:「諺者直語也,
喪言亦不及文,故弔亦稱諺。」諺等與盤桓、柏皇(古
帝)、膨脝(大言)、皮黃、濛鴻(元氣未分貌)、防風(氏
族)一音之轉,倒裝為鴻濛、鴻龐(氏族)、閹茂(歲名)、
雲門(樂名)、瘞薶(祭地),分化出豔、美二音。
    平劇亦稱「皮黃」,或謂二黃與西皮合稱皮黃者非
也!或云湖北的黃陂、黃梅合稱二黃,焉知湖北又有黃岡
(黃州)、黃安?西皮帶西字即謂出自陜西,然皮字作何解
乎?二黃為「亂彈」之一種,濛鴻音轉為汨湟(音相切磨
貌)、未央(宮名)、淴泱(水波漂急貌)、湟(水波漂急
貌)、阿房(宮名)、娥皇(舜妻)、二黃,皮黃則源自防風
古樂。中國的絲竹音樂,流行於漳州的稱「北管」,泉州
的稱「南管」,而歌子戲即是以地方曲調,如「都馬調」
、「七字子」等為主體,再吸收南北管的精華,擷取平劇
的身段等等,所匯合而成的地方戲劇。<呂覽>:「塗山女
歌曰:『侯人兮猗』,實始作為南音。」<玉篇>:「猗,嘆
辭也。」猗又與兮通,<禮.大學>引<書.泰誓>:「斷斷猗
無他伎。」作「斷斷兮」。猗又與通,<詩.齊風>:「
猗嗟昌兮。傳:猗嗟,嘆辭。」釋文:或作。猗又與依
同,<前漢書.孔光傳>:「猗違者連歲。」<晉語>:「猗兮
違兮。」<詩.周頌>:「猗與漆沮。箋:猗與,嘆美之言也
。」<詩.商頌>:「猗與那與。」又,<詩.小雅>:「有實
其猗。傳:猗,長也。箋:猗,倚也。」邪揄、歋歈倒裝為
猗與、猗違、依稀、猗嗟。猗又與漪通,<詩.魏風>:「
河水清且漣猗。釋文:本亦作漪。」婀娜、猗儺、猗狔
倒裝為那與、漣漪,漪音常置於曲調之終。
    都馬為都縵(干曼)、大名(地名)、端蒙(歲名)、端
木(複姓)、誕謾、誕馬(散馬)、兜鍪(頭盔)、頭目、帝
明(古帝)、東明(古帝)、玳瑁(山名)、天姥(山名)、天
目(山名)、天母(地名)、湠漫(水廣貌)、澶漫(遠也)、
纏綿、太末(縣名)、焥(煙貌)、頭曼(單于稱號)、圖
們(江名)、都龐(嶺名)、拓跋(複姓)等音轉,倒裝為布
袋,流傳在閩南一帶有別於懸線傀儡的一種掌中戲,名布
袋戲;「焥」為臺灣一名之語根,以「都馬」作為臺灣
曲調的代表,正名實相符。清.同治年間,臺灣的宜蘭地
區,出現以「福祿」、「西皮」兩種樂曲派別為依據的
分類械鬥,福祿實即甌駱音轉,伏犧、巫覡、鬍鬚、撇屑
(衣揚貌)、婆娑(躞蹀貌)、勃谿、咆哮等一音之轉,倒
裝為沙巴(州名)、鮮卑或師比或胥紕或犀毗或犀比(胡
革帶鉤)、西皮,由其曲牌名,尚可得知保留了何等年代
的音樂,<樂經>的失傳,是中國音樂界的莫大損失!
    <周禮.春官>大司樂疏:「<孝經緯>云:神農之樂曰
下謀。」<路史.後記>三云刑天為炎帝作「扶犁」、「
豐年」等樂,瘞薶音轉為嫛彌(始生)、曖昧(隱約不明)
、汪芒(氏族)、峨嵋(山名)、濊貊(族名)、薩滿、蝦
蟆、下謀;扶犁、豐年實即甌駱音轉,今迎神賽會猶經常
可見「扶犁歌」之演出,一般人於觀賞之餘,豈知其歷史
之悠久?梁任昉<述異記>:「昔禹會塗山,執玉帛者萬國
。防風氏後至,禹誅之,其長三丈,其骨頭專車,今南中民
有姓防風氏,即其後也,皆長大。越俗祭防風神,奏防風
古樂,截竹長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髮而舞。」防風又
音轉為濛鴻、馬韓(國名)、靺鞨(族名)、閩侯(地名)、
莫傜(族名)、閩越(國名)、莫邪(劍名)、麼些(族名)、
蒙雙(氏族)、方相,音樂每伴隨著宗教而發展。
    <魯語>:「吳伐越,墮會稽,獲骨焉,節專車。吳子使
來好聘,且問之仲尼。-----曰:『敢問骨何為大?』仲尼
曰:『丘聞之,昔禹致群神於會稽之山,防風氏後至,禹殺
而戮之,其骨節專車,此為大矣。』客問:『敢問誰守為
神?』仲尼曰:『山川之靈,足以紀綱天下者,其守為神。
社稷之守者為公侯,皆屬於王者。』客曰:『防風氏何守
也?』仲尼曰:『汪芒氏之君也,守封隅之山者也。為漆
姓,在虞夏商為汪芒氏,於周為長狄,今為大人。」客曰:
『人長之極幾何?』仲尼曰:『僬僥氏長三尺,短之至也,
長者不過十,數之極也。』。」會(ㄎㄨㄞ\)稽(山名)、
(蠶蛹)、滑(ㄍㄨv)稽、聒、雜、睪芷(香草)
、蛄諸(杜)、句踐(王號)、蛤蚧、高甲(戲名)、庫車
(地名)、科稚(獸名)、干將(劍名)、干遮(曲名)、箇舊
(地名)、古楚(汗號)、交趾(國名)、甲子(港名)、渠搜
(族名)、介休(地名)等皆一音之轉,音轉為葛薩(國名)
、哥舒(複姓)、蛄(強蝆)、姑孰(地名)、姑蘇(城名)
、鴣(鳥名)、狗邪(國名)、(鴆羽)、高砂(地名)
等,倒裝為契骨或結骨或居勿或鬲昆或堅昆(族名)、柘
皋(地名)、夾谷(地名)、蛭(蚰蜒)、諸葛(複姓)、汁
給(歲名)、鷓鴣(鳥名)、秭(鳥名)、秭歸(地名)等,
傳說每由於音訛而附會;高甲戲為歌子戲的別支,閩南語
「高甲」又音叶愅詭(變異感動之容)、高緺(氏族)、共
工(氏族)、骨(氏族)、干戈、鬲昆。
    鷦鷯(小鳥)、蟭蟟(小蟲)、周饒(國名)、(麤
大貌)、彊梁、巨人、啁(語多)、樛流(周流)、湫漻
(寂寥)、糾蓼(相引)、嘉良(族名)、嘉陵(江名)、蛟龍
、虯龍、狫(族名)、渠略(蜉蝣)、獠(族名)、恅
(心亂)、邾婁(國名)、侏儒(短人)、靖人(短人)、蟂蟧
(蝭蟧)、鵂鶹(留離)、佬(大貌)等並一音之轉,又音
轉為僬僥(氏族)、嶕嶢(山高貌),或大或小,俱由音而生
義,蟂去虫為梟,故鵂鶹又名怪鴟。
    驪歌,告別之歌也,實由驪駒演變而來,<前漢書.儒
林傳>:「王式謂歌吹諸生曰:歌驪駒。註:服虔曰逸詩篇
名,見<大戴禮>,客欲去歌之。」劉孝綽<陪徐僕射晚宴
詩>:「洛城雖半掩,愛客待驪歌。」于志寧<冬日宴群公
於宅,各賦一志得杯詩>:「賓筵未半醉,驪歌不用催!」
段成式詩:「應念愁中恨素居,驪歌聲裏且踟躕。」今各
級學校畢業典禮,猶保有唱「驪歌」以賦離別之儀式,女
媧又作女嬌,音轉為諾皋(神名)、駒(馬名)、呂矩(矯
貌)、驪駒、螻蛄(蠀螬)、螻蟈(蛙也)、鸋(過臝;巧
婦)、泠綸(樂師)、伶官(樂官)、驪歌,倒裝為歸寧、閨
女、姑娘、奎婁(歲名)、夔龍、皋落(族名)、果洛(族
名)、蜾蠃(蒲盧)、蠃蘭(喪車)、皋狼(地名)、勾欄(歡
場)、駒驪、九黎(族名)、巨靈(神名)、精靈、蜻蛉、
降婁,故奎婁即是降婁,<集韻>:「駒驪,國名。」伶倫音
叶伶人,秦樓楚館在古時是戲曲歌賦的勝地。
    <類篇>:「,獸吐舌貌,本從舌。」王邑<魯靈光
殿賦>:「玄熊以。」<集韻>作,<正字通>:
「蚺,俗字。」丹、冉、一形之變,<說文>:「,大
蛇,可食。」<埤雅>:「蛇,尾圓無鱗,身有斑文如故暗
錦,纈似鼉,行地常俯其首,膽隨日轉,上旬近頭,中旬在
心,下旬近尾。」團圞又倒裝為,蛇承襲鱷名。嵇
康<養生論>:「蛇珍於越土。」<漢書.地理志>:「廣
州土貢甲蛇。」<南越志>:「蛇,牙長有五、六寸
者,土人重之。」<類篇>:「,音義同。」<集韻>:「
,音義同。」<正韻>:「,音耽、音南,義並同。」
荏苒猶展轉,冉冉乃漸漸移動的樣子,耽、膽音近,故傳
說其膽隨日轉。<博雅>:「,或作諵、喃。」去舌加
言為談,與襜同、與襜同一作袡,詹又與占通,炎同
詹同占同冉同。喒音近詹,音同南,<集韻>:「喒喒,
味也。」大陸北方人謂我們曰咱們或偺,閩南語謂偺曰
(ㄌㄢ\),表示讚嘆音近喒曰「善(ㄗㄢ\)」!
    女媧又音轉為女祿(氏族)、栗陸(氏族)、犁婁(氏
族)、離婁或瞜(古之明目者)、離樓(眾木交加貌)、
嗹嘍(煩貌)、連(不絕貌)、謰謱(小兒語)、牢籠、籬
落、蠬螻(螻蛄)、牢落(陸離)、陸落(淺短)、憭慄(心
目傷也)、懰慄(憂貌)、嶚剌(山高而相戾也)、醪醴(濁
酒)、陸離(參差)、谷蠡(王號)、落纍(繫囚)、陸粱(亂
走貌)、呂梁(山名)、嘹喨、盧龍(地名)、樓蘭(國名)
、樂浪(郡名)、浶浪(驚擾貌)、霤籠(纜車)、聊浪(放
蕩貌)、謔浪(不敬也)、諾魯(國名)、伶倫(樂師)、
朧(月光)、荖濃(溪名)、鯪鯉(犰狳)、陵蠡(蛞蝓)、律
呂、拏閭(地名)、(蚰蜒)、林離或淋離(攡)、流
離、琉璃、流利、嘍唳(鳥聲)、牛黎(國名)、努力、襤
褸、南呂(律呂)、南閭(薉君)、鳥了(村長)、尼倫(部
名)、呢喃(燕語)、麟洛(地名)、納剌(紩也)、那拉(部
名)、遼羅或料羅(灣名)、嘍囉或僂儸(給事)、玀玀(族
名)、蠕蠕或蝚蠕或柔然或芮芮(國名)、碌碌、冉路(國
名)、任那(國名)、連然(縣名)、燕然(山名)、荏苒。
    謰謱音轉為卷婁(形神交役也)、詀諵(語聲),
音轉為「亂彈」,俗云「食霸(肉)食三層(ㄗㄢv),看戲
看亂彈。」尚未就緒曰還沒傀儡謰謱。亂彈為北管曲目
之一;詀諵音轉為「雜唸」,乃歌子戲曲調名,<集韻>:「
,言不正也。」音轉田都,倒裝為談天,戲劇界
供奉「田都元帥」。<玉篇>:「劇,甚也。」<廣韻>:「
劇,增也、艱也。」又,戲也,杜牧<西江懷古詩>:「魏帝
縫囊真戲劇。」高辛(古帝)、公孫(複姓)、歸善(地名)
、崑山(地名)、貴霜(國名)、魁星(神名)、空桑或窮桑
或窮山(地名)、空相(複姓)、鯤身(地名)、喀山(城名)
、庚桑或亢倉(複姓)等皆一音之轉,音轉為括蒼(山名)
、鵠蒼(狗名)、干將(劍名)、勾踐(王號)、姑臧(地名)
、高昌(國名)、(鳳屬)、廣昌(地名)、鉤鈐(星名)
、勾陳(星名)等,又音轉為九嵕(山名)、九菌(國名)、
九真(郡名)、將軍(地名)、劇增、激增、艱鉅、增加等
,又音轉為契舜(古帝)、朝鮮(國名)、舟山(島名)、積
石(山名)、朱宣(古帝)、沮誦(古帝)等,倒裝為視金(星
名)、屑金(星也)、使君、西秦、戲劇、庶幾、啟疆(天
子)、倉頡(古帝)、成固(地名)、倉庚(鳥名)等,沮誦倒
裝為書簡、倉頡倒裝為造字,戲劇界又奉祀「西秦王爺
」,整齣戲劇的誕生,大約與文字的應用同時。
    福祿一作福路,顯然只是記音故無定字,<大越史記.
外紀全書.卷一鴻龐氏>云古越南之文郎國分十五部,福
祿亦居其一;又,唐.總章二年在廣南置福祿州,以閩南語
讀「福祿」與「甌駱」兩音,幾無甚差別,是以屬於福路
的曲調,應是甌駱人寶貴的精神遺產,吾人有必要予以妥
善保護,這麼遠古好不容易流傳至今,千萬別讓其到了這
個文明昌盛的時代竟然失去。「福路」與「西皮」同屬
於北管系列,「北管」盛行於漳州一帶,而「南管」流行
於泉州地區,可見其得名與地理上的南北無關,終究還是
以音譯的成份居高。(按:流行在泉州一帶的南管音樂又
稱為「郎君樂」,或云這是因為其所奉祀的祖師爺號稱
「郎君爺」的緣故,其實正因為閩南語「郎君」音近「
南管」,而得到反證。)北管音叶北固(山名)、擺古或勃
固(地名)、比干(人名)、八卦(洲名)、伯鯀(王號)、蒲
甘(國名)、悲谷(地名)、薄姑或蒲姑(地名)、鏷或僕
姑(箭名)、濮固(複姓)、僕骨(族名)、布穀(鳥名)、不
穀(謙稱)、不窟(王號)、蒲吾(地名)、寶婺(地名)、盤
古或盤瓠(神名)、百濮(族名)、番禺(地名)、皮猴(戲
名),閩南語謂皮影戲曰「皮猴」,有一句俗語形容觀眾
之入戲,說「看三瞑三日,不知影皮猴一目!」。
    南管音蘭干(縣名)、闌干(淚流貌;橫斜貌;闌版
閒;目眶;紵也)、南宮(複姓)、泠綸或伶倫(樂師)、零
關(縣名)、靈官(神名)、老公、令公(尊稱)、雷公(神
名)、閬囥(寥廓)、狼犺(吹貌)、琅玕(玉名)、尼堪(
吭)、難堪、年糕、流鬼(部名)、樂涫(縣名)、魯凱(族
名)、南郭(複姓)、鹿港(地名)、(石名)、盧朐(河
名)、蠃蜾(蝸牛)、嵐皋(縣名)、(牛飽)、女古(族
名)、來歸、驪歌,由一些叶音名稱,多少可以窺見其源
流,嚴格區分則不可能。西皮音叶下邳(地名)、泗沘(城
名)、奢北(國名)、須卜(複姓)、小沛(地名)、私白(閹
兒)、司敗(官名)、沙巴(省名)、闍婆(國名)、溼婆(神
名)、錫伯(族名)、鮮卑(族名)、織皮(族名),音轉為鈭
錍(斧也)、茲白(獸名)、占婆(國名)、錢鎛(田器)、前
班(地名)、景頗(族名)、鏡泊(湖名)、釗薄(勉)、執
帛(官名)、金布(官名)、金鋪(門首)、乍浦(地名)、菆
餔(麻蒸)、吉貝(木棉)、茄拔(地名)、赤犮(官名)、襁
褓、菖蒲(草名)、詹卑(王號)、贊普(王號)、漳浦(地
名),漳、泉二州殆因這一組音而得名,南管又音叶閩北
的連江、廣東的廉江、廣西的良江與兩江與羅錦及龍光
、江西多處的龍崗。歌子戲中又有所謂「雜啐也」的曲
調,當為「激楚(古代歌曲名)」音訛。
    歌詠、歌謠皆音叶句吳,倒裝為謳歌,由「句吳」的
叶音頗能窺見這種藝術形式興起的年代,「女媧」是最
原始的圖騰名,與「女」字叶音的稱號年代較早,反之則
形成的年代較晚,故欸乃歌、跳烏嘮、牛犁歌、弄、
福路、扶犁、豐年、南管、驪歌、傀儡、雜唸兒、亂彈
、六(顓頊之樂)、立基(伏犧之樂)、六韺(帝嚳樂名)
等有年代較老的資格,也很早就有了律呂、大呂等稱謂,
更早有了伶官、泠綸等樂工與樂師的編制。謳吟、揄
都音叶於越或甌越(族名),「弋陽腔」應該就是在這個
基礎上發展出來的,而又上紹「五韺(高陽氏樂);閩南語
「高甲(戲名)」音叶光怪、古怪、搞鬼、共工(氏族)、
廣固(地名)、高緺(氏族),又與「句吳」音韻相通;蕪湖
、餘杭皆音近二黃;閩南語「皮猴」音近勃固或擺古(地
名)、北固(山名)、盤古、北管,而國語「皮猴」則音叶
「皮黃」;<周禮.春官.大司樂>:「舞雲門大卷。註:周
所存六代之樂,黃帝曰雲門大卷。」澳門(地名)、閩南
語「廈門」音近雲門,倒裝為莫傜、閩越,國語「廈門」
音近「下謀(神農之樂)」、薩滿(巫名);大卷音近帝摯
(古帝),倒裝為長汀(地名),又音轉為屬讀(祝融之樂);
西皮音叶下邳(地名)、石壁,福建省寧化縣的石壁洞是
客家人的「耶路撒冷」。福建東北方的「大姥山」、西
南方的「玳瑁山」、中部的「戴雲山」及金門與廈門都
有「太武山」,說明了何以有調名喚都馬調;閩南語長泰
(地名)與天堂(山名)均音叶「田都」;保生上帝老家的
「白礁」,閩南語則音近「布袋」也!
    音樂是人類生活當中極其重要的一個部份,國父孫
中山先生所創立的「民生主義」,由國民革命軍之父蔣
介石先生,完成了「育」、「樂」兩篇補述;春秋時期的
孔夫子以「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教授
學生;時代愈往上推,則音樂的重要性也愈增強,在上古
時代音樂與一切國之大事相結合,「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這句話愈古愈合理,「祀」固然是宗教,「戎」亦離不
開宗教的規範,而音樂更是宗教的靈魂。「手舞足蹈」
、「張口吟哦」是人類天生的本能,並由簡單的敲打樂
器,逐步發展出管絃樂器,而一些歌舞曲調也因為宗教祭
祀的經常舉行,有幸得以保留下來。一支民族不與其他
民族發生接觸是不可能的,劃地自限也不可能使文明得
到進展,由於民族間的交流日益頻繁,豐富了人們的精神
生活,各族支的曲調風格也互相影響感染,流傳至今的戲
劇曲調名,說明了這一個事實。人類亙古自今,所創造過
的、流行過的、已失傳的歌譜曲目,想必是多至難以計
數,現在所剩下的僅是烽火劫餘的少數罷了!歌子戲當中
不乏攫取自北管、南管甚至客家山歌的曲調,今北管唱
詞猶頑固的不依目前之語音,由此固可知天下已無純粹
的「甌駱」或「客家」,終究都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或
者更廣義的說─都是「地球村」的重要成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