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方言在大陸的分佈地區,除一般人所熟知,昔日
的漳、泉二府與永春、龍巖二州以外,廣東東部的潮汕
地區,海南島以及雷州半島部份地區,浙江南部的溫州、
平陽、玉環和舟山群島,江西的鉛山、上饒、玉山,廣西
中南部和四川境內的局部地區等,也都屬於閩南方言的
活動範圍。
的漳、泉二府與永春、龍巖二州以外,廣東東部的潮汕
地區,海南島以及雷州半島部份地區,浙江南部的溫州、
平陽、玉環和舟山群島,江西的鉛山、上饒、玉山,廣西
中南部和四川境內的局部地區等,也都屬於閩南方言的
活動範圍。
閩南方言在大陸的活動範圍如是之廣的現象,在已
往一直為學者專家所忽略,就歷史演進的軌跡觀之,與其
說此乃晚近的向外遷徙所致,倒不如說在中古以前甚或
更早已然如此,為較接近於歷史的真象。
往一直為學者專家所忽略,就歷史演進的軌跡觀之,與其
說此乃晚近的向外遷徙所致,倒不如說在中古以前甚或
更早已然如此,為較接近於歷史的真象。
何喬遠<閩書.卷一百五十二>云:「永嘉二年,中原
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所謂林、黃、陳、鄭、詹、邱
、何、胡是也。」今陳、林、黃依序為臺灣前三大姓,
鄭第十二、邱(同丘)第十六、何二十七、詹三十七、胡
排第三十八,「邱」、「詹」二姓有在「客家人」中佔
較多數的趨勢,此可見在臺灣「母語」已成為區別族群
的唯一要素。
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所謂林、黃、陳、鄭、詹、邱
、何、胡是也。」今陳、林、黃依序為臺灣前三大姓,
鄭第十二、邱(同丘)第十六、何二十七、詹三十七、胡
排第三十八,「邱」、「詹」二姓有在「客家人」中佔
較多數的趨勢,此可見在臺灣「母語」已成為區別族群
的唯一要素。
西晉末年中原發生五胡之亂,逃難的漢人向南播遷,
仕宦的人家多避難大江南北,當時號曰「渡江」,又曰「
衣冠避難」;而一般的平民則多成群奔竄,號曰「流人」
。他們遷移的路線與到達的地點,或移居的結果,形成了
「秦雍流人」、「司豫流人」、「青徐流人」等三大支
流,這些流人有部份遠抵閩、粵及其邊境。南遷的漢人
久後必與當地的原住民互相混合涵化,在語言上遂不免
要產生相互影響的現象,此為不喻可知。漢人的文化既
高於當地原住民,必導致土著族群紛紛改從漢姓,轉而以
漢人自居,這一點亦往往為學者專家所忽略。
仕宦的人家多避難大江南北,當時號曰「渡江」,又曰「
衣冠避難」;而一般的平民則多成群奔竄,號曰「流人」
。他們遷移的路線與到達的地點,或移居的結果,形成了
「秦雍流人」、「司豫流人」、「青徐流人」等三大支
流,這些流人有部份遠抵閩、粵及其邊境。南遷的漢人
久後必與當地的原住民互相混合涵化,在語言上遂不免
要產生相互影響的現象,此為不喻可知。漢人的文化既
高於當地原住民,必導致土著族群紛紛改從漢姓,轉而以
漢人自居,這一點亦往往為學者專家所忽略。
秦始皇既略定揚越,謫戍卒五十萬人戍五嶺,這可以
說是漢人首次南遷的最重大的事件,但這一批移民似乎
與閩南地區並無直接關聯。
說是漢人首次南遷的最重大的事件,但這一批移民似乎
與閩南地區並無直接關聯。
唐朝末年的黃巢之亂,為繼東晉南渡之後,再次大規
模的仕族南遷。自黃巢亂後,遂開五代割據紛爭的新局,
王潮兄弟的率兵入閩為王,當有不少中州移民,渡江南下
依附。緊接著宋高宗的南渡以及南宋的覆滅,也有追隨
皇室的難民,大批湧進閩粵地區,這些不同時期移民的湧
入,正是閩南方言文白異讀產生的遠因。
模的仕族南遷。自黃巢亂後,遂開五代割據紛爭的新局,
王潮兄弟的率兵入閩為王,當有不少中州移民,渡江南下
依附。緊接著宋高宗的南渡以及南宋的覆滅,也有追隨
皇室的難民,大批湧進閩粵地區,這些不同時期移民的湧
入,正是閩南方言文白異讀產生的遠因。
唐高宗總章二年,陳政、陳元光父子的統率部屬入
閩開漳,極可能是閩南方言之所以有漳、泉兩大語系之
最主要的理由。閩南方言中保存著許多的古音古語,其
數量多至可分成文白兩種讀法,幾乎可自成一種獨立的
語言,這個特色在全球任何語族中,都是無可倫比的,確
實是兩三千年來,一波又一波的移民層層的積累,喻之為
古代語音系統的「活化石」,是最適切不過的。
閩開漳,極可能是閩南方言之所以有漳、泉兩大語系之
最主要的理由。閩南方言中保存著許多的古音古語,其
數量多至可分成文白兩種讀法,幾乎可自成一種獨立的
語言,這個特色在全球任何語族中,都是無可倫比的,確
實是兩三千年來,一波又一波的移民層層的積累,喻之為
古代語音系統的「活化石」,是最適切不過的。
論閩南方言,不能光提漢人移民,捨棄閩南的原住民
而不談,然而閩南的原住民究竟是哪一族呢?欲探索這個
問題,姑且先從古越國說起:
而不談,然而閩南的原住民究竟是哪一族呢?欲探索這個
問題,姑且先從古越國說起:
<春秋.定公十四年>:「五月,於越敗吳于檇李。」
越王勾踐自號「於越子」,見<竹書紀年>,<前漢書.貨殖
傳>孟康曰:「于越,南方越名也。師古曰:于,發語聲也,
戎蠻之與則然,于越猶勾吳耳。」此謬言也,「於越」或
「于越」乃是越國的漢譯全名。
越王勾踐自號「於越子」,見<竹書紀年>,<前漢書.貨殖
傳>孟康曰:「于越,南方越名也。師古曰:于,發語聲也,
戎蠻之與則然,于越猶勾吳耳。」此謬言也,「於越」或
「于越」乃是越國的漢譯全名。
越與楚為鄰,越之先世必曾與楚發生若干關係,<史
記.楚世家>:「熊渠甚得江漢間民和,乃興兵伐庸、楊粵
,至於鄂。索隱:有本作楊雩,音吁,地名也,本音越,譙周
亦作楊越。」越又通作粵,<前漢書.南粵王傳>:「略定
揚粵。顏師古曰:本揚州之分,故云揚粵。」鄂即今湖北
武昌,乃<禹貢>荊州之域,鄱陽湖以東、淮河以南、錢塘
江以北稱曰揚州,殆因揚越所居而得名,<戰國策>云吳起
為楚收揚越,則似乎於熊渠時東遷之揚越,至是又為楚所
併。<史記.趙世家>曰:「翦髮文身,錯臂左,甌越之民
也。」揚越、於越、甌越其實均為一音之轉,於越入浙
與揚越入淮南是否同時,則不可知。
記.楚世家>:「熊渠甚得江漢間民和,乃興兵伐庸、楊粵
,至於鄂。索隱:有本作楊雩,音吁,地名也,本音越,譙周
亦作楊越。」越又通作粵,<前漢書.南粵王傳>:「略定
揚粵。顏師古曰:本揚州之分,故云揚粵。」鄂即今湖北
武昌,乃<禹貢>荊州之域,鄱陽湖以東、淮河以南、錢塘
江以北稱曰揚州,殆因揚越所居而得名,<戰國策>云吳起
為楚收揚越,則似乎於熊渠時東遷之揚越,至是又為楚所
併。<史記.趙世家>曰:「翦髮文身,錯臂左,甌越之民
也。」揚越、於越、甌越其實均為一音之轉,於越入浙
與揚越入淮南是否同時,則不可知。
<史記.越王句踐世家>云:「楚威王興兵而伐之,大
敗越,殺越王無疆,-----而越以此散,諸族子爭立,或為
王、或為君,濱於江南海上,服朝於楚。後七世,至閩君
搖,佐諸侯平秦,漢高帝以搖為越王,以奉越後,東越、閩
君,皆其後也。」後人多為這一段話所惑,以為古越國的
遺民往南遷徙,遂發生無數小國,並以為東甌、閩越、南
越、西甌等皆越遺民所建,而統稱之為百越,其實甌自為
甌、越自為越,此乃由於甌、越音近所引起之誤會,「東
甌」與「西甌」實乃「東甌駱」與「西甌駱」之簡稱,
「閩越」乃是漢譯全名,非即在閩之越。
敗越,殺越王無疆,-----而越以此散,諸族子爭立,或為
王、或為君,濱於江南海上,服朝於楚。後七世,至閩君
搖,佐諸侯平秦,漢高帝以搖為越王,以奉越後,東越、閩
君,皆其後也。」後人多為這一段話所惑,以為古越國的
遺民往南遷徙,遂發生無數小國,並以為東甌、閩越、南
越、西甌等皆越遺民所建,而統稱之為百越,其實甌自為
甌、越自為越,此乃由於甌、越音近所引起之誤會,「東
甌」與「西甌」實乃「東甌駱」與「西甌駱」之簡稱,
「閩越」乃是漢譯全名,非即在閩之越。
<史記.東越列傳>:「閩越王無諸及東海王搖者,其
先皆越王句踐之後也,姓騶氏。-----漢五年,復立無諸
為閩越王,王閩中故地,都東冶。孝惠三年-----乃立搖
為東海王,都東甌,世俗號為東甌王。」<史記.越王句踐
世家>:「越王句踐,其先禹之苗裔。」其實句踐非禹之
苗裔,而閩、甌非句踐一族,句踐七世孫閩君搖漢封東甌
亦不足信,<通志氏族略>引顧氏譜已有考證。
先皆越王句踐之後也,姓騶氏。-----漢五年,復立無諸
為閩越王,王閩中故地,都東冶。孝惠三年-----乃立搖
為東海王,都東甌,世俗號為東甌王。」<史記.越王句踐
世家>:「越王句踐,其先禹之苗裔。」其實句踐非禹之
苗裔,而閩、甌非句踐一族,句踐七世孫閩君搖漢封東甌
亦不足信,<通志氏族略>引顧氏譜已有考證。
「騶」字是「駱」字之誤,<史記.南越列傳>載:「
(趙)佗因此以兵威邊,財物賄遺閩越、西甌駱,役屬焉。
-----其東閩越千人眾,號稱王;其西甌駱裸國亦稱王。
-----諭甌駱屬漢。」「甌駱」有東、西兩支,西甌駱位
於廣西中南部與越南北部一帶,與東甌駱對稱。東甌即
今浙江的永嘉,古名溫州,而泉州隋朝時名曰溫陵,音近
玉環之北的溫嶺,兩者並音叶「甌駱」(按:湯錦台<閩南
人的海上世紀>「歷史發展要事年表」唐睿宗景雲二年
條下,謂泉州舊名武榮,國語「武榮(ㄨv ㄖㄨㄥ/)」音
叶「甌駱」,而閩南語「武榮(万ㄨ ㄧㄥv)」音叶「閩
越」,此實值得作更深入的探究)。據越南人所編的<大
越史記.鴻龐紀>所述,並無一語道及與「勾吳」相對抗
的「於越」,其所透露的史影顯示,其先世乃自巴蜀、洞
庭而南下,其最早的國名「文郎」實音叶「甌駱」,東、
西二甌駱的分佈地區,與今閩南方言的活動範圍正相吻
合,而「甌駱」一名則被附會為「河洛」。
(趙)佗因此以兵威邊,財物賄遺閩越、西甌駱,役屬焉。
-----其東閩越千人眾,號稱王;其西甌駱裸國亦稱王。
-----諭甌駱屬漢。」「甌駱」有東、西兩支,西甌駱位
於廣西中南部與越南北部一帶,與東甌駱對稱。東甌即
今浙江的永嘉,古名溫州,而泉州隋朝時名曰溫陵,音近
玉環之北的溫嶺,兩者並音叶「甌駱」(按:湯錦台<閩南
人的海上世紀>「歷史發展要事年表」唐睿宗景雲二年
條下,謂泉州舊名武榮,國語「武榮(ㄨv ㄖㄨㄥ/)」音
叶「甌駱」,而閩南語「武榮(万ㄨ ㄧㄥv)」音叶「閩
越」,此實值得作更深入的探究)。據越南人所編的<大
越史記.鴻龐紀>所述,並無一語道及與「勾吳」相對抗
的「於越」,其所透露的史影顯示,其先世乃自巴蜀、洞
庭而南下,其最早的國名「文郎」實音叶「甌駱」,東、
西二甌駱的分佈地區,與今閩南方言的活動範圍正相吻
合,而「甌駱」一名則被附會為「河洛」。
「東冶」即今閩北的侯官,閩北方言與閩南方言是
不同的兩個系統,<隋書.地理志>:「長沙郡有夷蜑名莫
傜,自言其先祖有功,常免征役,故以為名。」莫傜、閩
越一音之轉,又音轉為侯官附近的閩侯,此「閩越」極可
能即是由長沙往東遷徙的「莫傜」(按:<後漢書>所載的
「長沙武陵蠻」,蓋即「甌駱」留在湖南的別支),「傜
」本作「徭」,「徭」又與「繇」同,故閩越王無諸之孫
號稱繇君丑,而漢立丑為越繇王。
不同的兩個系統,<隋書.地理志>:「長沙郡有夷蜑名莫
傜,自言其先祖有功,常免征役,故以為名。」莫傜、閩
越一音之轉,又音轉為侯官附近的閩侯,此「閩越」極可
能即是由長沙往東遷徙的「莫傜」(按:<後漢書>所載的
「長沙武陵蠻」,蓋即「甌駱」留在湖南的別支),「傜
」本作「徭」,「徭」又與「繇」同,故閩越王無諸之孫
號稱繇君丑,而漢立丑為越繇王。
「甌駱」倒裝為「洛陽」、「女媧」,分化出「龍
」、「鱷」兩音。中國上古人本操「複音語」、奉「龍
」為圖騰,龍即是「鱷」,傳說「女媧」為人類始祖,實
即最原始之圖騰名,其他一切名詞均為「女媧」一語所
衍生,再由音生義,故「甌駱語」有一切語系之老前輩的
資格。<書.召誥>註:「洛為天下之中。」「甌駱人」的
一支,輾轉遷徙而得以保留其族名於閩南一隅,雲貴一帶
的「夜郎」、「窩泥」是其近親,其本支則為締造黃河
文明的骨幹。正本清源,閩南方言實以正名為「甌駱話
」為是,弄清楚了閩南方言的來龍去脈,再來探討「文白
異讀」的問題,方有著落。閩南語之分「文白」只是一
種比較性的說法,事實上並沒有嚴格界定怎麼讀是文言
、怎麼讀是白話,也沒有嚴格規範何時讀文言、何時讀
白話,總以音韻順暢為主,若勉強為文白下定義,或許可
以說不常用的音為文言,常用的音即白話吧!然就「白日
依山盡,黃河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首
詩而言,「流」是否該讀白話才與「樓」叶韻呢?!
」、「鱷」兩音。中國上古人本操「複音語」、奉「龍
」為圖騰,龍即是「鱷」,傳說「女媧」為人類始祖,實
即最原始之圖騰名,其他一切名詞均為「女媧」一語所
衍生,再由音生義,故「甌駱語」有一切語系之老前輩的
資格。<書.召誥>註:「洛為天下之中。」「甌駱人」的
一支,輾轉遷徙而得以保留其族名於閩南一隅,雲貴一帶
的「夜郎」、「窩泥」是其近親,其本支則為締造黃河
文明的骨幹。正本清源,閩南方言實以正名為「甌駱話
」為是,弄清楚了閩南方言的來龍去脈,再來探討「文白
異讀」的問題,方有著落。閩南語之分「文白」只是一
種比較性的說法,事實上並沒有嚴格界定怎麼讀是文言
、怎麼讀是白話,也沒有嚴格規範何時讀文言、何時讀
白話,總以音韻順暢為主,若勉強為文白下定義,或許可
以說不常用的音為文言,常用的音即白話吧!然就「白日
依山盡,黃河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首
詩而言,「流」是否該讀白話才與「樓」叶韻呢?!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