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堯典>:「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勳。」蔡傳云:「
曰、粵、越通,-----曰若者,發語辭。」屈萬里<尚書釋
義>按:「蔡說是。逸武成(<漢書.律歷志>引)『粵若來
三月』、召誥『越若來三月』、小盂鼎『雩若翌乙亥』
可證。」「曰若」是上古「發語辭」,至蔡氏作集傳時
已無此用法,故需要作註解,殊不知「曰若」一辭至今猶
活生生的在閩南語、閩北語、日本語中使用。
    「若」又「汝」也,<史記.項羽本紀>云:「吾翁即
若翁。」<漢書>作:「吾翁即汝翁。」;「若」又「如」
也,<書.盤庚>:「若網在綱。」;「若」又「乃」也,<周
語>:「必有忍也,若能有濟也。」「若」加言為「諾」,
若、弱同音,諾音同搦,若之於諾猶汝之於女、仍之於乃
、儒之於懦、褥之於耨、任之於賃、芮之於內等,故<通
雅>云:「爾、汝、而、若、乃一聲之轉,爾又為,又
作,俗書作你。」<玉篇>:「爾,汝也。」<書.洪範>:
「而康而色。註:汝當安汝顏色。」<詩.小雅>:「垂帶
而厲。箋:而亦如也。」爾字:<唐韻>「兒氏切」、<集
韻,韻會>「忍氏切」並音邇;而字:<唐韻>「如之切」、
<集韻,韻會>「人之切」並音栭,<正韻>「如支切」音兒
,然今邇、爾並音「ㄦv」,栭、而並音「ㄦ/」,兒音而,
又音同倪,而為本字,這是為什麼呢?
    <集韻>:「爾,又乃禮切,因禰。」<詩.小雅>:「彼
爾維何,維常之華。註:爾,華盛貌。釋文:爾,乃禮反。
」禰、你同音;<集韻>:「而,又奴登切,音能。」<易.屯
卦>:「宜建侯而不寧。釋文:鄭讀而曰能,能猶安也。」
能音近乃,故<禮.檀弓>:「而曰然。註:而猶乃也。」今
閩南語而、兒同音,爾讀如國語睨。<詩.大雅>:「予豈
不知而作。箋:而猶與也。」<博雅>:「與,如也。」<前
漢書.韓信傳>:「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與項王。註:師古
曰與如也。」「與如」音近「曰若」。<玉篇>:「曰,語
端也。」<廣韻>:「曰,於也、之也。」<增韻>:「曰,謂
也、稱也。」「爾」又應辭,<古詩>為焦仲卿作「諾諾
復爾爾。」<世說新語>:「聊復爾耳。」爾爾或爾耳音
近唯唯,<戰國策>:「范睢曰唯唯。」<韻會>:「六經:惟
、維、唯三字皆通,作語辭。」<說文>:「唯,諾也。」
<禮.曲禮>:「必慎唯諾。」、「父召無諾,先生召無諾,
唯而起。」<說文>:「諾,應也。」<玉篇>:「諾,答也。
」<正韻>:「諾,應聲。」<詩.魯頌>:「莫敢不諾。箋:
應辭也。」<禮.玉藻>:「父命呼唯而不諾。註:唯速而
恭,諾緩而慢。」<禮.內則>:「男唯女俞。註:皆應詞。
」今點名時應答之「有」,蓋即「唯」與「俞」之變,而
接聽電話時應答之「喂」則「唯」之誤也!
    <禮.投壺>:「大師曰諾。疏:承領之辭也。」<六書
統>:「喏,古文諾字。」<玉篇>:「喏,敬言。」<集韻>:
「喏,應聲。」<吳志.顧雍傳>:「顧悌每得父書,拜跪讀
之,每句應諾。」<韻會>:「以言許人曰諾。」<淮南子.
道應訓>:「子發曰喏,不問其詞而遣之。」<論語>:「子
路無宿諾。」<左傳.襄公十八年>:「獻子許諾。」<史
記.季布傳>:「楚諺─得黃金百金,不如得季布一諾。」
「諾」又自畢語,<公羊傳.僖公元年>:「廢父曰此奚斯
之聲也,諾已。註:諾、已皆自畢語。」今河南人猶保有
「諾已」之自畢語,惟其音轉成「啦唷」。「應諾」音
「允諾」、「唯諾」、「曰若」,倒裝為「諾已」、
「諾言」、「來唯(縣名,在益州)」、「女媧」,分化出
「龍」、「鱷」與「日」、「月」等音,故<唐韻,集韻>
云:「蚎同。」而<直音>曰:「同蚎。」,「愚魯」
又音叶「曰若」,「曰」、「日」本同一字,後人強析之
耳。相傳「女媧」為人類始祖,實即最原始之圖騰名,上
古人本操複音語,奉龍為圖騰,龍即是鱷,<莊子.秋水篇>
:「向若而嘆。註:若,海神。」若即是龍。
    日語發語辭的「彼」讀如「(a no)」,音近
「曰若」;<廣韻,集韻,韻會>並:「羽,又音雩,義同。」
<集韻,類篇>:「羽,又後五切,音戶。」「媧」去女加示
為「禍」,「曰若」又音轉為閩北語發語辭的「ㄏㄧ下
去 ㄋㄛ上上」,與閩南語發語辭的「ㄏㄧㄣ下入 ㄌㄜ
下去」,後兩者除做為發語辭以外,又義同「那個」。「
媧」去女加虫為「蝸」,「女媧」又音轉為「那個」,倒
裝為「蝸牛」及日語「彼」之對的「此()」,
或加自畢語而為「」。「蝸牛」又音叶苦難、
苦惱、固然、果然,音轉為居然、竟然、假如、假若,倒
裝為如果、若干,分化出苦、若二音,音近叩、然音近
冉,故若字古文又從叩作  或從冉作  。假音近及,若又
及也,<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以令名男子若振女與百
工之事,即得之矣。」此古複音語之遺痕也。
    閩南語表達「如果」時說「若(ㄋㄚ上去)」,表達
「如」或「像」時說「若(ㄋㄚ上上)」,用字同樣都是
「若」,惟卻以音調的差異做為區別。閩南語表達「若
干」時亦冠以「若(ㄌㄨㄚ上去)」,如「若濟?」、「若
?」、「若重?」、「若輕?」-----,但有時其「若」
音向「兀ㄨㄚ上去」(「干」或「何」)靠,例如「幾大?
」、「幾細?」、「幾長?」、「幾短?」-----。<辭源>
云「若」字又作「奈」解,如─「若何」,其實「若何」
義同「何若」,還是別和「奈何」混淆的好。
    閩南語表示「承諾」又音叶「曰若(ㄏㄧㄣ下入 ㄌ
ㄜ下去)」說「荷諾」,謂「承擔不起」說「荷諾(ㄏㄚ
下去 ㄋㄚ\)蔑起」,而「應諾」時簡稱「荷(ㄏㄛ上去)
」,「一呼百諾」的「諾」音「ㄋㄚ\」亦音「ㄏㄚ下平
」。「荷諾」又倒裝為「如何」,及閩南語相當於「甚
麼」的「若何(ㄋㄚ ㄏㄨㄟ上去)」。<水滸傳>第29回:
「蔣門神此時方纔知是武松,只得喏喏連聲告饒。」閩
南語在此時「喏」音「荷(ㄏㄛ上去)」,「唯唯諾諾」
的「諾」閩南語亦音「荷(ㄏㄛ上去」。<字彙>:「俗云
唱喏。」<西遊記>第四回:「眾臣叫謝恩,他也只朝上唱
個大喏。」又有所謂「唱個肥喏」或「唱個無禮喏」,
閩南語在此處「喏」音「若(ㄋㄚ\)」,目前國語日常已
無此類用法。「若」加人為「偌」,或形容「這麼大」
曰「偌大」,(按:康熙字典『偌』字條僅載<集韻>云惹
去聲,姓也。)這個時候閩南語「偌」或音近「這」讀作
「ㄐㄧㄚ」,或音近「何」讀作「ㄏㄧㄚ」。<廣韻>
;「楉榴,安石榴也,一作若。桲,果名,似樝。」「石榴
」音近「屖穰(果實中之子)」、「喜樂」,閩南語「喜
樂」音近「荷諾」,而謂「番石榴」曰「楉(ㄋㄚ)桲」,
又倒裝為時下「番石榴」之指謂的「芭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