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古樂最初為五聲音階(Pentatonic Scale),
音階內共有五個樂音,名曰宮、商、角、徵、羽,相當於
西洋音樂Do、Re、Mi、So、La等五個音階。各音起調一
次,可成為五種調式(Mode)。周景王二十三年又有七聲
音階出現,音階內共有七個樂音,名曰宮、商、角、變徵
、徵、羽、變宮,各音起調一次,可成七個調式。
音階內共有五個樂音,名曰宮、商、角、徵、羽,相當於
西洋音樂Do、Re、Mi、So、La等五個音階。各音起調一
次,可成為五種調式(Mode)。周景王二十三年又有七聲
音階出現,音階內共有七個樂音,名曰宮、商、角、變徵
、徵、羽、變宮,各音起調一次,可成七個調式。
到了戰國時代,復應用十二律(黃鐘、大呂、太簇、
夾鐘、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
應鐘。按:十二律均為記音,其源流非本文所及。)旋相
為宮的方法,將五聲音階擴充至六十調、七聲音階擴充
至八十四調。<詩經>三百篇中,大雅三十一篇皆為「宮
」調,小雅七十四篇皆為「徵」調,周頌三十一篇及魯頌
四篇皆為「羽」調,十五國風一百六十篇皆為「角」調,
惟商頌五篇始用「商」調。五聲調溫柔纏綿、七聲調剛
健激昂,中國北方人性質慷爽,故北曲喜用七聲調;中國
南方人態度溫閒,故南曲喜用五聲調。
夾鐘、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
應鐘。按:十二律均為記音,其源流非本文所及。)旋相
為宮的方法,將五聲音階擴充至六十調、七聲音階擴充
至八十四調。<詩經>三百篇中,大雅三十一篇皆為「宮
」調,小雅七十四篇皆為「徵」調,周頌三十一篇及魯頌
四篇皆為「羽」調,十五國風一百六十篇皆為「角」調,
惟商頌五篇始用「商」調。五聲調溫柔纏綿、七聲調剛
健激昂,中國北方人性質慷爽,故北曲喜用七聲調;中國
南方人態度溫閒,故南曲喜用五聲調。
臺灣鄉間今猶保持古樂曲譜唱法,與中國古樂實一
脈相傳{臺灣三台電視上曾經出現伯朗咖啡以簡譜─乂
上 乂工上 五六五上 吟唱來達到宣傳目的的廣告,乂或
作尺,記載這種簡譜的歌本就叫「工尺簿」,此「五、六
、上、工、乂」讀如「羽(Wu)、角(Liu)、商(Siang)、
宮(Kong)、徵(Tse)},其宮(Kong)、商(Siang)、羽(Wu)
三音略同國語音,「羽」又音「戶(Ho)」,<廣韻,集韻,
韻會>:「羽,王矩切,音禹。」又,<集韻,類篇>:「羽,後
五切,音戶。」閩南語「禹」音近Wu,而「戶」音近Ho。
閩南語「角」音Liu或Liau,<唐韻,集韻>:「角,盧谷切,
音祿。」<韻會>:「角通作。」<魏書.江式傳>:「宮
商徵羽。註:即角字。」<廣韻,集韻>:「,音祿義
同。」或作,<正字通>:「、碌、磟並通。」「鹿
」通作「彔」通作「翏」。<韻會,正韻>:「漻,又音溜
義同。」「翏」通作「留」,<集韻>:「溜,又音留義同;
翏,又音料義同。」「溜」音近Liu、「料」音近Liau。
<正字通>:「甪,角字之。」「甪」亦音「祿」,時下
幾乎所有國文老師皆誤讀「角」曰ㄐㄩㄝv。
脈相傳{臺灣三台電視上曾經出現伯朗咖啡以簡譜─乂
上 乂工上 五六五上 吟唱來達到宣傳目的的廣告,乂或
作尺,記載這種簡譜的歌本就叫「工尺簿」,此「五、六
、上、工、乂」讀如「羽(Wu)、角(Liu)、商(Siang)、
宮(Kong)、徵(Tse)},其宮(Kong)、商(Siang)、羽(Wu)
三音略同國語音,「羽」又音「戶(Ho)」,<廣韻,集韻,
韻會>:「羽,王矩切,音禹。」又,<集韻,類篇>:「羽,後
五切,音戶。」閩南語「禹」音近Wu,而「戶」音近Ho。
閩南語「角」音Liu或Liau,<唐韻,集韻>:「角,盧谷切,
音祿。」<韻會>:「角通作。」<魏書.江式傳>:「宮
商徵羽。註:即角字。」<廣韻,集韻>:「,音祿義
同。」或作,<正字通>:「、碌、磟並通。」「鹿
」通作「彔」通作「翏」。<韻會,正韻>:「漻,又音溜
義同。」「翏」通作「留」,<集韻>:「溜,又音留義同;
翏,又音料義同。」「溜」音近Liu、「料」音近Liau。
<正字通>:「甪,角字之。」「甪」亦音「祿」,時下
幾乎所有國文老師皆誤讀「角」曰ㄐㄩㄝv。
閩南語曲譜「徵」音「妻(Tse)」又音「序(Su)」,
國語「徵」音「征」又音「止」。<廣韻>:「徵,證也、
明也。」徵明音近證明。徵又與征通,<史記.三王世家>
:「非教士不得從徵。」<集韻>:「怔本作征。」怔亦通
作正,<前漢書.王莽傳>:「人民正營俱。註:與怔同。」
<東觀漢記>:「段潁有功而還,介士鼓吹錚鐸。馬端臨曰
:錚即<說文>鉦,形圓如銅鑼。」<集韻>:「錚或作。
」「正」通作「爭」通作「曾」。
國語「徵」音「征」又音「止」。<廣韻>:「徵,證也、
明也。」徵明音近證明。徵又與征通,<史記.三王世家>
:「非教士不得從徵。」<集韻>:「怔本作征。」怔亦通
作正,<前漢書.王莽傳>:「人民正營俱。註:與怔同。」
<東觀漢記>:「段潁有功而還,介士鼓吹錚鐸。馬端臨曰
:錚即<說文>鉦,形圓如銅鑼。」<集韻>:「錚或作。
」「正」通作「爭」通作「曾」。
<廣韻,集韻,韻會>並:「徵,陟里切,知上聲。」<集
韻>:「徵古作。」<字彙>:「又音紙。」這個音即
是一般國文教師角徵羽的「徵」讀作「ㄓv」的依據。
<說文>:「懲通作徵。」<集韻,韻會>:「懲,持陵切,音
澄。」<廣韻>:「徵,成也。」澄、成音同,澄音近層、
紙音同止,孫奕<示兒篇>曰:「曾字除人姓及曾孫外,今
學者皆作層字音讀,然經史並無音止,當音增。」然「曾
」實有音「止」之理:<風俗通>:「徵者,祉也,物盛大而
繁祉也。」祉音同止。<廣韻>:「止,足也。」<說文>:
「疋,足也。」<集韻>:「足古作疋;疋,音胥、音絮義並
同。」<字彙補>:「分疋、為兩字,亦後人強析之耳。
」疋與本同一字,<五音集韻>:「,古文正字。」<爾
雅.釋詁>:「徵,虛也。」虛音同胥、音近絮。<廣韻,集
韻>:「疋,又音所。」日本語謂「味增」音近閩南語「
味素」曰「(Mi So)」,「增」音近「所」。
韻>:「徵古作。」<字彙>:「又音紙。」這個音即
是一般國文教師角徵羽的「徵」讀作「ㄓv」的依據。
<說文>:「懲通作徵。」<集韻,韻會>:「懲,持陵切,音
澄。」<廣韻>:「徵,成也。」澄、成音同,澄音近層、
紙音同止,孫奕<示兒篇>曰:「曾字除人姓及曾孫外,今
學者皆作層字音讀,然經史並無音止,當音增。」然「曾
」實有音「止」之理:<風俗通>:「徵者,祉也,物盛大而
繁祉也。」祉音同止。<廣韻>:「止,足也。」<說文>:
「疋,足也。」<集韻>:「足古作疋;疋,音胥、音絮義並
同。」<字彙補>:「分疋、為兩字,亦後人強析之耳。
」疋與本同一字,<五音集韻>:「,古文正字。」<爾
雅.釋詁>:「徵,虛也。」虛音同胥、音近絮。<廣韻,集
韻>:「疋,又音所。」日本語謂「味增」音近閩南語「
味素」曰「(Mi So)」,「增」音近「所」。
<玉篇>:「,古文爭字。」<集韻>:「爭古作。
」事、與束、及正、止殆如疋、,後人強析為二
耳。<類篇>:「或作綪。」「爭」通作「青」,<釋名>
:「清,青也。」<集韻>:「棈,音清義同。」<玉篇>:「
棈,音倩義同。」<集韻>:「淒浰,疾貌。淒,或作 倩,通
作倩。」「妻」通作「青」通作「倩」。淒,又音泚義
同,「妻」通作「此」,「紙」、「此」音近。閩南語「
妻」音Tse、「絮」音Su。<樂記>:「宮為君,商為臣,角
為民,徵為事,羽為物。」民又叶「鄰知切」音離,<夏禹
襄陵操>:「洪水滔天,下民愁悲,上帝愈咨,三過吾門不
入,父子道衰,嗟嗟不欲煩下民。」<臨海水土志>謂夷州
土人(按:即今臺灣原住民):「呼人民為彌麟。」彌麟、
彌離(猶蒙茸)、蒙蘢(覆蔽貌)、蒙茸(亂貌)、曚曨(日
未明)、朦朧(月將入)、布農(族名)、彌濃(地名)、迷
離一音之轉,倒裝為蠃母(螺)、黎母(嶺名)、黎甿(黎
苗)、慮無(幡名)、靈武(地名)、嘔(小兒語)、女媧
(神名),分化出「民」、「離」二音,君、臣、民(離)、
事、物與宮(Kong)、商(Siang)、角(Liu)、徵(Su)、羽
(Wu)五音俱相叶,古書難以索解者率皆如此。
」事、與束、及正、止殆如疋、,後人強析為二
耳。<類篇>:「或作綪。」「爭」通作「青」,<釋名>
:「清,青也。」<集韻>:「棈,音清義同。」<玉篇>:「
棈,音倩義同。」<集韻>:「淒浰,疾貌。淒,或作 倩,通
作倩。」「妻」通作「青」通作「倩」。淒,又音泚義
同,「妻」通作「此」,「紙」、「此」音近。閩南語「
妻」音Tse、「絮」音Su。<樂記>:「宮為君,商為臣,角
為民,徵為事,羽為物。」民又叶「鄰知切」音離,<夏禹
襄陵操>:「洪水滔天,下民愁悲,上帝愈咨,三過吾門不
入,父子道衰,嗟嗟不欲煩下民。」<臨海水土志>謂夷州
土人(按:即今臺灣原住民):「呼人民為彌麟。」彌麟、
彌離(猶蒙茸)、蒙蘢(覆蔽貌)、蒙茸(亂貌)、曚曨(日
未明)、朦朧(月將入)、布農(族名)、彌濃(地名)、迷
離一音之轉,倒裝為蠃母(螺)、黎母(嶺名)、黎甿(黎
苗)、慮無(幡名)、靈武(地名)、嘔(小兒語)、女媧
(神名),分化出「民」、「離」二音,君、臣、民(離)、
事、物與宮(Kong)、商(Siang)、角(Liu)、徵(Su)、羽
(Wu)五音俱相叶,古書難以索解者率皆如此。
<韻會>:「彌,通作弭。」<集韻>:「弭,古作。」
<類篇>:「嫛彌,嬰兒也。」<說文>:「嫛,婗也。」<釋
名>:「人始生曰嫛婗。」女媧、女娃(炎帝女;鳥名)、
弄瓦(生女)、臬杌(不安)、邐迤一音之轉,倒裝為嫛彌
、嫛婗、迤邐、伊犁(地名)、(鱷也)、蚵蠪(蜥蜴)
、娃鯢(魚名)、杌臬(不安),分化出「鱷」、「龍」兩
音。中國上古人本操複音語、奉「龍」為圖騰,「龍」
即是「鱷」,傳說「女媧」為人類始祖,實即最古老之圖
騰名,其他名詞皆為其音轉,再由音生義。
<類篇>:「嫛彌,嬰兒也。」<說文>:「嫛,婗也。」<釋
名>:「人始生曰嫛婗。」女媧、女娃(炎帝女;鳥名)、
弄瓦(生女)、臬杌(不安)、邐迤一音之轉,倒裝為嫛彌
、嫛婗、迤邐、伊犁(地名)、(鱷也)、蚵蠪(蜥蜴)
、娃鯢(魚名)、杌臬(不安),分化出「鱷」、「龍」兩
音。中國上古人本操複音語、奉「龍」為圖騰,「龍」
即是「鱷」,傳說「女媧」為人類始祖,實即最古老之圖
騰名,其他名詞皆為其音轉,再由音生義。
閩南語曲譜「羽」又音A、「徵」又音Si,例如今尚
保留於臺南縣一帶的「駛犁歌」,其中有一段唱曰:「Wu
Siang Wu Liu Wu , Kong A Liau Si Kong 。」又有一
節不知歌名的曲譜(引自陳冠學<台語之古老與古典>)唱
曰:「Su A Su Siang Tse , Siang Tse Tse Siang Su
Ho Su Ho , Kong Liu Liu Siang Tse Kong Tse 。」
「鱷」音同「惡」,「惡」又音「杌(Wu)」,<字彙>:「
亞、堊、惡本一字。」亞又與滹通,「滹沱(河名)」<禮
.禮器>作「惡池」、<秦詛楚文>作「亞駝」,「滹」音
近Ho,閩南語「亞」音A、謂「惡霸」曰「亞霸」。<集
韻>:「蒨,又與茜、、芊通。」,「倩」通作「西」通
作「晉」通作「千」,「晉」音近「徵」;<玉篇>:「棲,
同栖,鳥棲也。」又,<莊子.至樂篇>:「養馬者宜栖之深
林。」或作棲,「妻」通作「西」,<唐韻>:「西本古栖
字。」「西」音Si,音近虛。<說文>:「徵,召也。」<史
記.貨殖傳>:「物賤之徵貴。註:徵,求也,謂此處物賤,
求彼貴賣之。」徵召音叶螽,音轉為徵求、棲苴、棲
遲、棲屑等,又音轉為徵收、戚施、期思、螽蟴、蜙蝑
等,分化出徵、序、妻、止、西、所等音。
保留於臺南縣一帶的「駛犁歌」,其中有一段唱曰:「Wu
Siang Wu Liu Wu , Kong A Liau Si Kong 。」又有一
節不知歌名的曲譜(引自陳冠學<台語之古老與古典>)唱
曰:「Su A Su Siang Tse , Siang Tse Tse Siang Su
Ho Su Ho , Kong Liu Liu Siang Tse Kong Tse 。」
「鱷」音同「惡」,「惡」又音「杌(Wu)」,<字彙>:「
亞、堊、惡本一字。」亞又與滹通,「滹沱(河名)」<禮
.禮器>作「惡池」、<秦詛楚文>作「亞駝」,「滹」音
近Ho,閩南語「亞」音A、謂「惡霸」曰「亞霸」。<集
韻>:「蒨,又與茜、、芊通。」,「倩」通作「西」通
作「晉」通作「千」,「晉」音近「徵」;<玉篇>:「棲,
同栖,鳥棲也。」又,<莊子.至樂篇>:「養馬者宜栖之深
林。」或作棲,「妻」通作「西」,<唐韻>:「西本古栖
字。」「西」音Si,音近虛。<說文>:「徵,召也。」<史
記.貨殖傳>:「物賤之徵貴。註:徵,求也,謂此處物賤,
求彼貴賣之。」徵召音叶螽,音轉為徵求、棲苴、棲
遲、棲屑等,又音轉為徵收、戚施、期思、螽蟴、蜙蝑
等,分化出徵、序、妻、止、西、所等音。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