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兒化韻」,被認為是「京片子(北平口音)
」的特色之尤,卻少有人注意到,這個詞尾加「兒」的現
象,與閩南話語尾所加的「ㄚ」,其實並無二致!即使有
人注意到了,卻又苦於無法瞭解其來龍去脈,本文擬針對
這個音韻學上的大題目,約略的做個探索。
」的特色之尤,卻少有人注意到,這個詞尾加「兒」的現
象,與閩南話語尾所加的「ㄚ」,其實並無二致!即使有
人注意到了,卻又苦於無法瞭解其來龍去脈,本文擬針對
這個音韻學上的大題目,約略的做個探索。
<紅樓夢>書中的「鳳姐兒」、「金釧兒」、「玉釧
兒」、「智能兒」、「平兒」、「鶯兒」、「蓉兒」、
「興兒」等,所有這些「兒」,在閩南語中容或有聲調的
差別,無不都讀如「ㄚ」;該書第三回:眾姐妹都忙告訴
黛玉道:「這是璉二嫂子。」、賈母笑道:「-----你只
叫他鳳辣子就是了。」又,同書第十一回:「因為晚上看
見寶兄弟吃桃兒。」、第四十二回黛玉:「忙開了李紈
的粧奩,拿出抿子來。」「桃兒」目前國語多作「桃子
」,「嫂子」、「抿子」的「子」,閩南語仍如同「桃兒
」的「兒」讀如「ㄚ」;如同「鳳辣子」,閩南語在音「
ㄚ」顯得拗口,以及習慣不音「ㄚ」的地方,亦直接讀作
「子」,如「子」、「日子」,可見「兒」與「子」之
間,存在著互動的音韻變化關係。
兒」、「智能兒」、「平兒」、「鶯兒」、「蓉兒」、
「興兒」等,所有這些「兒」,在閩南語中容或有聲調的
差別,無不都讀如「ㄚ」;該書第三回:眾姐妹都忙告訴
黛玉道:「這是璉二嫂子。」、賈母笑道:「-----你只
叫他鳳辣子就是了。」又,同書第十一回:「因為晚上看
見寶兄弟吃桃兒。」、第四十二回黛玉:「忙開了李紈
的粧奩,拿出抿子來。」「桃兒」目前國語多作「桃子
」,「嫂子」、「抿子」的「子」,閩南語仍如同「桃兒
」的「兒」讀如「ㄚ」;如同「鳳辣子」,閩南語在音「
ㄚ」顯得拗口,以及習慣不音「ㄚ」的地方,亦直接讀作
「子」,如「子」、「日子」,可見「兒」與「子」之
間,存在著互動的音韻變化關係。
<韻會>:「兒,弱小也。」;<廣韻>:「子,息也。」
<增韻>:「子,嗣也。」「兒」與「子」合成為「兒子」
一詞,表人之子女,有「卑微」的意味,置於語尾積漸而
有「藐視」與「不屑」的變壞作用,如「玩意兒」、「
勞什子」等,這種現象在閩南語中尤其顯著,例如「舅」
或「廟」加「ㄚ」之後,與原義就有出入了。
<增韻>:「子,嗣也。」「兒」與「子」合成為「兒子」
一詞,表人之子女,有「卑微」的意味,置於語尾積漸而
有「藐視」與「不屑」的變壞作用,如「玩意兒」、「
勞什子」等,這種現象在閩南語中尤其顯著,例如「舅」
或「廟」加「ㄚ」之後,與原義就有出入了。
兒:<唐韻>:「汝移切」、<集韻,韻會,正韻>:「如
支切」並「爾平聲」,目前的國語根本不可能從這些切
音讀出「爾平聲」來。<詩.小雅>:「彼爾維何,維常之
華。註:爾,華盛貌。釋文:爾,乃禮反。」閩南語的「爾
」與「你」均讀如「乃禮反」,故<通雅>云:「爾、汝、
而、若乃一聲之轉,爾又為,又作,俗書作你。」
然則,「兒」之「ㄦ」的音是怎麼來的呢?
支切」並「爾平聲」,目前的國語根本不可能從這些切
音讀出「爾平聲」來。<詩.小雅>:「彼爾維何,維常之
華。註:爾,華盛貌。釋文:爾,乃禮反。」閩南語的「爾
」與「你」均讀如「乃禮反」,故<通雅>云:「爾、汝、
而、若乃一聲之轉,爾又為,又作,俗書作你。」
然則,「兒」之「ㄦ」的音是怎麼來的呢?
「兒子」通常指男而不指女,「兒女」則包含男女
兩性,「女」加水為「汝」,<釋名>:「人始生曰嫛婗。
」,「嫛婗」音叶「兒女」、「囡(女兒)」、「瓦弄
(西康省地名)」,倒裝為「弄瓦(生女)」、「妞兒」、
「女娃」、「女嬰」、「男嬰」、「女兒」、「男兒」
、「黎元(百姓)」、「你我」、「人兒」、「人物」、
「人員」、「人煙」、「日月」、「牛耳」、「立萬」
、「女媧」,「男」、「女」本一音之轉,「揚名立萬」
的境界,有似諸侯國勢力最強的國君主盟執牛耳!
兩性,「女」加水為「汝」,<釋名>:「人始生曰嫛婗。
」,「嫛婗」音叶「兒女」、「囡(女兒)」、「瓦弄
(西康省地名)」,倒裝為「弄瓦(生女)」、「妞兒」、
「女娃」、「女嬰」、「男嬰」、「女兒」、「男兒」
、「黎元(百姓)」、「你我」、「人兒」、「人物」、
「人員」、「人煙」、「日月」、「牛耳」、「立萬」
、「女媧」,「男」、「女」本一音之轉,「揚名立萬」
的境界,有似諸侯國勢力最強的國君主盟執牛耳!
原始的初民社會中,人知有母而不知有父,圖騰信仰
的重要內容之一,便是同一圖騰團的人,皆相信所有的團
員都是由於女子同圖騰的接觸而生的。上古的中國人本
操「複音語」、奉「龍」為圖騰,相傳「女媧」為人類
的始祖,實即最原始之圖騰名,「龍」即是「鱷」,「女
媧」分化出「龍」、「鱷」兩音,一切語詞又均為「女
媧」一語所衍生,再由音生義,並依音義覓字。
的重要內容之一,便是同一圖騰團的人,皆相信所有的團
員都是由於女子同圖騰的接觸而生的。上古的中國人本
操「複音語」、奉「龍」為圖騰,相傳「女媧」為人類
的始祖,實即最原始之圖騰名,「龍」即是「鱷」,「女
媧」分化出「龍」、「鱷」兩音,一切語詞又均為「女
媧」一語所衍生,再由音生義,並依音義覓字。
所有的人類,自從脫離母體「呱呱墜地」,所發出的
第一個聲音無不皆是「哇」!<韻會>:「哇,小兒聲。」
哇哇,小兒啼哭聲,「哇」的哭聲若拉長必有一「ㄋㄚ.
」音收尾,此音與「哇」就合音而為「女媧」。「哇」
、「呱」同音,「呱」又音「孤」,<書.益稷>:「啟呱呱
而泣。」<說文>:「呱,小兒聲。」人類的啼聲本乎自
然,透過各人的聽覺,而稍有出入。
第一個聲音無不皆是「哇」!<韻會>:「哇,小兒聲。」
哇哇,小兒啼哭聲,「哇」的哭聲若拉長必有一「ㄋㄚ.
」音收尾,此音與「哇」就合音而為「女媧」。「哇」
、「呱」同音,「呱」又音「孤」,<書.益稷>:「啟呱呱
而泣。」<說文>:「呱,小兒聲。」人類的啼聲本乎自
然,透過各人的聽覺,而稍有出入。
<集韻,類篇>:「或作。」「瓜」每隨「咼」作
音韻變化;「哇」字從「圭」,<玉篇>:「圭為龍文。」
「圭」本是「鱷」形象的抽象化;「蓏(ㄌㄨㄛv)」音近
「龍」、「窳(ㄩv)」音近「鱷」,<說文>:「蝸,蝸蠃也
;蠃,蜾蠃也。」「女媧」倒裝為「蝸蠃」、「蜾蠃」、
「蝸牛」,分化出「裸」、「祼」二音。
音韻變化;「哇」字從「圭」,<玉篇>:「圭為龍文。」
「圭」本是「鱷」形象的抽象化;「蓏(ㄌㄨㄛv)」音近
「龍」、「窳(ㄩv)」音近「鱷」,<說文>:「蝸,蝸蠃也
;蠃,蜾蠃也。」「女媧」倒裝為「蝸蠃」、「蜾蠃」、
「蝸牛」,分化出「裸」、「祼」二音。
「鱷」音近「爾」,「兒」之「爾平聲」實由「鱷
」音而來。「汝」音近「儒」,「溫文儒雅」或作「溫
文爾雅」的理由與「兒」字同,故<倉頡篇>云:「兒,嬬
也,謂嬰兒嬬嬬然,幼弱之形也。」閩南語詞的「ㄚ」亦
由「鱷」得音,其功能已轉化成語尾助辭。
」音而來。「汝」音近「儒」,「溫文儒雅」或作「溫
文爾雅」的理由與「兒」字同,故<倉頡篇>云:「兒,嬬
也,謂嬰兒嬬嬬然,幼弱之形也。」閩南語詞的「ㄚ」亦
由「鱷」得音,其功能已轉化成語尾助辭。
<韻會>:「兒通作倪。」,「倪」音近「女」,韻書
載「兒」音近「女」,而目前國語音近「媧」,「女兒」
音近「女媧」,故「兒」時而音近「女」時而音近「媧
」。「兒子」、「幼稚」、「猶子(兄弟之子)」、「爾
朱(複姓)」、「吾曹」、「源起」等皆一音之轉,倒裝
為「肇因」、「祚胤」、「卓爾」、「自我」等,「兒」
與「子」之間,存在著互動的音韻變化關係,理由在此!
閩南語中「子」又音「ㄚ」的理由也在此!「女」同「
載「兒」音近「女」,而目前國語音近「媧」,「女兒」
音近「女媧」,故「兒」時而音近「女」時而音近「媧
」。「兒子」、「幼稚」、「猶子(兄弟之子)」、「爾
朱(複姓)」、「吾曹」、「源起」等皆一音之轉,倒裝
為「肇因」、「祚胤」、「卓爾」、「自我」等,「兒」
與「子」之間,存在著互動的音韻變化關係,理由在此!
閩南語中「子」又音「ㄚ」的理由也在此!「女」同「
汝」,「汝曹」又音轉為「吾子」,<毛詩>:「死生契闊,
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此處的「子」可直
接作「汝」解,「汝」又音轉為「子」,男女通稱子。
<集韻>:「蠱,音古;又,音義並與冶同。」<後漢書.
馬融傳.廣成頌>:「田開古蠱。註:蠱與冶同。」「古冶
」,複姓,音叶「公冶(複姓)」、「勾引」,倒裝為「敖
客(調弄)」、「挖苦」,「蠱」又音「冶」實乃古複音
語之遺痕!<字彙補>:「,古文貌字。」「」字從「
貝」,「貝」音近「豹」,所謂「窺其全豹」即是「窺其
全貌」,卻以「豹」取代「貌」,此亦古複音語的漏網之
魚,「薄勉」倒裝為「綿薄」,分化出此二音。「綸」音
「倫」又音「鰥」,「伶倫(古樂師)」可讀如「伶人(樂
工)」,又可讀如「伶官(樂官)」,故「果」與「祼(ㄍㄨ
ㄢ\)」通,又通「裸(ㄌㄨㄛv)」。
馬融傳.廣成頌>:「田開古蠱。註:蠱與冶同。」「古冶
」,複姓,音叶「公冶(複姓)」、「勾引」,倒裝為「敖
客(調弄)」、「挖苦」,「蠱」又音「冶」實乃古複音
語之遺痕!<字彙補>:「,古文貌字。」「」字從「
貝」,「貝」音近「豹」,所謂「窺其全豹」即是「窺其
全貌」,卻以「豹」取代「貌」,此亦古複音語的漏網之
魚,「薄勉」倒裝為「綿薄」,分化出此二音。「綸」音
「倫」又音「鰥」,「伶倫(古樂師)」可讀如「伶人(樂
工)」,又可讀如「伶官(樂官)」,故「果」與「祼(ㄍㄨ
ㄢ\)」通,又通「裸(ㄌㄨㄛv)」。
<集韻>:「虎古作。」、<字彙補>:「,古文虎
字。」「女媧」音轉為「女孩」、「老虎」,倒裝為「
簏(箭室)」、「獲鹿(縣名)」,分化出「虎」、「鹿
」或「貉」、「洛」二音,「老虎」、「老鼠」稱「老
」並非由於有「鬚」,「老鷹」別名「鶆鷂」。<集韻>:
「冰同凝。」<正韻>:「古文冰作、凝作冰,後人以冰
作,以凝代冰。」<韻會>:「,本作,今文作冰,
字今偏旁書作。」「冰凝」、「冰冷」、「冰人(媒
人)」、「伴侶」、「不佞(自稱不才)」、「敝人」、
「鄙人」、「本人」等俱一音之轉,分化出「」、「
人」二音,故「」又二「人」重疊作「」。
字。」「女媧」音轉為「女孩」、「老虎」,倒裝為「
簏(箭室)」、「獲鹿(縣名)」,分化出「虎」、「鹿
」或「貉」、「洛」二音,「老虎」、「老鼠」稱「老
」並非由於有「鬚」,「老鷹」別名「鶆鷂」。<集韻>:
「冰同凝。」<正韻>:「古文冰作、凝作冰,後人以冰
作,以凝代冰。」<韻會>:「,本作,今文作冰,
字今偏旁書作。」「冰凝」、「冰冷」、「冰人(媒
人)」、「伴侶」、「不佞(自稱不才)」、「敝人」、
「鄙人」、「本人」等俱一音之轉,分化出「」、「
人」二音,故「」又二「人」重疊作「」。
呢、哩、哪、啦、咧等均音近「女」,啊、呀、唉
、哎、喲、吆、哦、唔、唷、喓、噯、喔、喂、噫、嗯
、嘿、嗨等皆音近「媧」,一切的語辭、嘆辭大多導源
於「女媧」;<唐韻,集韻>:「蚎與同。」<直音>:「
同蚎。」「日」同「月」,故「閒」通作「間」,<釋名>
:「閒,簡也。」「簡」古文作「柬」,「柬」音同「囝
(閩人呼兒)」。質言之,「黎元」音轉為「元元」,「
儗(ㄧ\)」的「儗」通作擬,「陰陽」實自「月日」音轉
而來、「燕爾」本由「燕妮」音轉而來,今閩南語猶讀
「飲」音「ㄌㄧㄇ」、「焉耳」音近「燕妮」,「呼畢
勒罕」或作「呼畢爾罕」,「芭樂」實即「桲兒」也。
、哎、喲、吆、哦、唔、唷、喓、噯、喔、喂、噫、嗯
、嘿、嗨等皆音近「媧」,一切的語辭、嘆辭大多導源
於「女媧」;<唐韻,集韻>:「蚎與同。」<直音>:「
同蚎。」「日」同「月」,故「閒」通作「間」,<釋名>
:「閒,簡也。」「簡」古文作「柬」,「柬」音同「囝
(閩人呼兒)」。質言之,「黎元」音轉為「元元」,「
儗(ㄧ\)」的「儗」通作擬,「陰陽」實自「月日」音轉
而來、「燕爾」本由「燕妮」音轉而來,今閩南語猶讀
「飲」音「ㄌㄧㄇ」、「焉耳」音近「燕妮」,「呼畢
勒罕」或作「呼畢爾罕」,「芭樂」實即「桲兒」也。
以閩南語讀「棋子」、「棋兒」,兩音極易於相混,
均讀如國語「棋粒」,於此吾人又可從而窺見「兒」音
轉為「子」的軌跡。「囝」義同「子」,但國語暱稱妻
的「娘子」,閩南語卻不宜讀作「娘囝」。<三國演義>
中檷衡「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之說,及曹操稱孫策
的「獅兒」,與呂布口中「是兒最無信者」(按:指劉備
而言)中的「兒」,確宜作「兒子」解,惟稱劉備的「大
耳兒」、稱孫權的「碧眼兒」之「兒」,實與閩南語中
「指小詞」或「語尾助詞」的「ㄚ」恰相吻合,從而也
可知其最初本是同一指謂的分化。今閩南語電視古裝戲
均讀如國語「棋粒」,於此吾人又可從而窺見「兒」音
轉為「子」的軌跡。「囝」義同「子」,但國語暱稱妻
的「娘子」,閩南語卻不宜讀作「娘囝」。<三國演義>
中檷衡「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之說,及曹操稱孫策
的「獅兒」,與呂布口中「是兒最無信者」(按:指劉備
而言)中的「兒」,確宜作「兒子」解,惟稱劉備的「大
耳兒」、稱孫權的「碧眼兒」之「兒」,實與閩南語中
「指小詞」或「語尾助詞」的「ㄚ」恰相吻合,從而也
可知其最初本是同一指謂的分化。今閩南語電視古裝戲
劇中每將「雲兒」、「琴兒」等的「兒」讀作「ㄐㄧv
」,除非是其父母,否則一概應讀作「ㄚ 」。又,閩南
語「宏兒」、「輝兒」等的「兒」讀作「ㄝ 」時,雖
有似於「宏也」、「輝也」,然由閩南語「面兒有一瑕
」的「兒」之讀音,可知「兒」亦可音「ㄝ 」。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