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要寄信,到郵局買了一只面額五元的平信郵
票,發覺又有新圖案問世,映入眼簾的是一根大紅圓柱,
一望而知是取樣於新建的或者古廟翻新的廟宇,或其他
宮殿式的建築。郵局所設計的這根圓柱圖案,重點在於
突出其底座基礎的部份,觀其材質以及雕刻圖案式樣,似
屬近代作品,這種圓柱遠不如古廟古屋中所見者質樸而
渾厚,圖案的上方一角寫著「柱珠」兩個字,原來只是要
介紹這個部位的名稱,但是用字卻弄錯了!
    <說文>:「礩,柱下石。」<唐韻>:「礩,之日切。」
<集韻,正韻>並:「礩,職日切。」並音「質」,<集韻>:
「礩,又脂利切,音至,義同。」又,<字彙補>:「礩同窒
。」一般人所誤稱的「石珠」即「石礩」之誤。閩南語
「礩」與「珠」音並不完全吻合,但因閩南語謂「墊」
曰「藉」(謂「坐墊」曰「椅藉兒」),而「藉(ㄗㄨ下去
音)」又音近「珠」,「石礩」的造型又多呈圓形,一般
不求甚解的人,遂誤以為此物即名為「石珠」了。
    中國古代的建築物多為木造,木質的柱子埋入地中
易於腐爛,於是有必要在柱子的接地部份以「石礩」承
接,普通人家「柱礩」的質料多為米白色的花崗岩,長約
二十公分,上下俱削平,而周邊與柱子呈同樣大小的圓柱
狀;比較富有的人家樣樣都更為講究,在「柱礩」上也不
例外,在材質上捨棄較脆的米白色花崗岩,改而採用質地
堅硬的「青砥石」,外觀上不再尋求與柱子的肥瘦同樣
大小,儘管與柱子接合的部份及接地的部份,與柱子圓周
一樣大,中間部份則向外擴張,並且在周邊雕刻鳥獸花卉
或吉祥圖案,蝙蝠與靈芝是比較常見的造型。時下木造
的建築已極為少見,廟宇也都改用鋼筋水泥,但在石柱的
底部仍設有「柱礩」,已經純為美觀的講究了。
    本文寫就之後,郵寄了一份給交通部郵政總局,相隔
一段時日之後,該單位來函聲稱:「經再洽詢本組圖案之
規劃顧問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諮詢委員陳益宗先
生,依據陳委員解釋,兩者皆屬正確,台灣傳統建築承襲
閩南及粵東風格,建築物各部位之術語,會因『時空』而
入鄉隨俗有不同名稱。」並檢附了陳委員對「柱珠」與
「柱礩」釋義之傳真函影印乙份:
    有關郵政總局發行傳統建築之柱珠郵票,郵迷來函
指「柱珠」乃「石礩」之誤,其實兩者皆正確。傳統建
築各部位術語,會因年代、區域而有不同的名稱,林會承
<台灣傳統建築手冊形式與作法篇.八十七頁>:「柱櫍本
省稱之為柱珠」,樓慶西<中國建築型態與文化.七十五
頁>將柱珠、柱礩的部位稱為柱礎,李乾朗<台灣地區傳
統建築術語集錄>將柱珠有更詳細的說明,<宋營造法式>
稱為柱櫍,<清式營造算例>稱為柱礎,大陸江南稱為鼓磴
。柱珠、鼓磴、柱礩、柱礎為傳統建築同一部位,因「
時空」而有不同的稱呼。郵政總局發行的傳統建築台基
篇之柱珠郵票,是台灣地區台南孔廟大成殿之柱珠,約有
兩百多年歷史,造型質樸而渾厚,台灣地區無論是工匠或
學者專家都稱之為柱珠,敝人學疏才淺研判「柱珠」之
稱,台灣早期傳統建築柱下石多為圓形似珠,工匠們以此
稱呼至今,有關柱珠、鼓磴、柱礩、柱礎之稱,入鄉隨俗
無需過於咬文嚼字。
    筆者接到交通部郵政總局的這份覆函,看完陳諮詢
委員的這份釋義,實無法同意這種「官大學問大」的論
調。<說文>:「礎,礩也。」<正字通>:「礎與礩異名同
實,其為楹石則一無二義。」除柱礎尚可接受以外,鼓磴
一名已嫌其不類,更何況柱珠乎?閩南語「石礩」極易被
不識之無的泛泛之輩聽成「石珠」,就如俚俗謔謂多管
閒事者的街報,每被誤作雞婆或稼婆,<說文>:「珠,蚌之
陰精。」珠圓玉潤,水珠是其衍申,偌大之圓形物體稱珠
不嫌過份乎?況且柱礎有多種樣式,並非皆呈圓形,若以
入鄉隨俗搪塞,時下青砥石每被誤作青斗石,可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潛龍 的頭像
    潛龍

    古漢語的活化石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