蝨:<唐韻>:「所櫛切」、<集韻,韻會,正韻>:「色
櫛切」並音瑟,<說文>:「齧人蟲也。」<抱朴子.塞難>:
「蝨生於我,而我非蝨父母,蝨非我子孫。」所謂「蝨生
於我」跟「螢火蟲生於腐草」,同樣都是不夠科學的論
調;<淮南子.說林訓>:「大廈既成,燕雀相賀;湯沐既具,
蟣蝨相弔。」古人身上會有蟣蝨寄生,正由於不講究衛
生,不勤於洗澡的原故;<前漢書.項籍傳>:「搏牛之不
可以破蝨。」也是齧人蟲,<爾雅翼>:「大曰,小曰
。」野外濃蔭處,尤其是竹林裡、水澤邊,常有及
牛出沒,但總不至於像蟣蝨般的難擒難滅。
    <直音>:「虱與蝨同。」<篇海>蝨作虱,<干祿字書>
:「蝨俗作虱。」<六書正>云:「蝨,從從,即迅
字,疾也,蝨行疾,會意,俗作虱非。」「虱」是「蝨」的
俗字,除「虱目魚」外寫「虱」的機會不多。<說文>:「
蟣,蝨子也。」<前漢書.嚴安傳>:「介冑生蟣蝨。」蟣
常與蝨合稱「蟣蝨」,沈約<憫國賦>:「蓄素蟣于玄冑。
」或單獨稱蟣,素蟣可能是蟣蝨的倒裝。
    連雅堂<臺灣語典>云:「『麻薩末』,番語也,一名
『國姓魚』,相傳鄭延平入臺後,嗜此魚,因以為名。魚
長可及尺,鱗細味腴,夏、秋盛出,臺南沿海多育之,歲值
數百萬金,亦府海中之巨利也。」虱目魚也說「麻蝨目
」、「麻薩目」或「麻薩末」,其所以稱為國姓魚,又有
不同的說法,如<彰化縣志>:「狀如池中小烏魚,產塭中,
夏秋盛出,俗呼皇帝魚,謂鄭經所嗜也。」<噶瑪蘭廳志>
:「狀類鯔,鱗細,夏秋盛出,臺以為貴品,云鄭經所嗜者。
。」皇帝魚之稱,蓋由於在較古早的年代裏,夏初剛上市
時,只有富人和病人才吃得起吧!連雅堂<臺灣通史>又云
:「或曰,延平入臺之時,泊舟安平,始見此魚,故又名『
國姓魚』云。」但此說卻與其自己所說的「而海中未見
」自相矛盾:「清明之時,至鹿耳門網取魚苗,極小,僅見
白點,飼於塭中,稍長,乃放之大塭,食以豚屎。或塭先曝
乾,下茶粕入水,俾之生苔,則魚食之易大。至夏秋間,長
約一尺,可取賣,入冬而止,小者蓄之,明年較早上市,肉
幼而美。臺南沿海均蓄此魚,而鹽田所飼者尤佳,然魚苗
雖取之鹿耳門,而海中未見。嘉義以北無有飼者,可謂臺
南之特產,而漁業之大利也。」北回歸線正好通過嘉義,
生性不耐寒冷的虱目魚也以此為養殖上限。
    虱目魚屬等椎目、虱目魚科,體表有銀白色的小圓
鱗,眼臉脂性;口小,下頷先端有一個瘤狀物突起,而上頷
又剛好有個缺口,互相嵌合;沒有牙齒,背、臀基底有鱗
鞘;胸、腹基底有腋鱗;尾鰭分叉,基部有翼鱗,因在臺灣
最早的產地在安平一帶,也叫「安平魚」。其實,虱目魚
原產於南洋,據吳新榮<南臺灣采風錄>云:荷蘭人佔領下
的印尼已有華人養殖,荷蘭人佔據臺灣以後,才找印尼的
華人來臺經營虱目魚塭,及至鄭成功收復臺灣時,臺南的
沿海一帶已略有魚塭的基礎,故虱目魚在臺灣的養殖,實
濫觴於荷據時期。虱目魚一名的由來,一說國姓爺初抵
臺灣於進膳時,問人餐桌上之魚為「甚麼魚」,故後人謂
國姓爺賜此魚名為「甚麼魚」,而訛諧為「虱目魚」;又
一說:國姓爺初到臺灣的時候,軍人苦無鮮魚可食,國姓
爺指海而示之曰「此間舉網可得,莫說無也。」,故後人
遂稱此魚曰「國姓魚」或「莫說無」,而「莫說無」訛
諧為「麻虱目」,又簡稱為「虱目魚」。其實,這都是不
得其解而又強作解人,<臺灣縣志>云:「匪胎匪卵,應候
而生,故名。」說它既非胎生亦非卵生,更是匪夷所思。
由「(麻)虱目」一名觀之,應是指這種魚的魚苗,細小如
虱、如麻,閩南語通常把寄生在人類頭髮的蝨稱作「蝨
微」,而把其他躲藏在床鋪、傢俱的蝨叫作「密蝨」,閩
南語「蝨微」音叶「細密」、「蝨密」、「虱目」,其
倒裝即是「渺小」、「密蝨」、「麻虱」,「麻虱目」
一名三個音節實甚怪異,此名極可能是華人養殖業者自
印尼帶來,在臺灣的華人多省音為「虱目」兒,仍稱原名
「麻虱目」者僅剩少數人。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印尼原住民其祖先亦自大陸渡海而來者也。
    「細密」亦音叶「水母」,又音轉為「充滿」、「
稠密」、「叢莽」、「草莽」、「孳萌」、「鬷邁(總
集合)」、「芝麻」、「縝密」、「緻密」、「精密」
、「周密」,及日本語形容極小的「」等,倒裝為「
民族」、「民眾」、「黴菌」、「密集」,又音轉為「
渺小」、「目」;「蟣蝨」音叶「幾許」、「幾希」
、「子孫」、「家小」、「嬌小」、日本語形容小的「
」,倒裝為「素蟣」、「庶幾」、「醯雞(蠛)
」、「細菌」,<唐韻>:「,水母也,一名,形如羊胃,
無目,以為目。」<玉篇>:「,形如覆笠,泛泛常浮,
隨水。」<爾雅翼>:「,生東海,正白,濛濛如沫,又如
凝血,縱廣數尺,有智識,無頭目處所,故不知避人,眾
附之,隨其東西,故<江賦>曰『水母目』也。」臺灣在
今年初爆發了一陣水母熱,惟<爾雅翼>所云與<唐韻>、
<玉篇>所描述者似有出入。閩南語「蝨微」音近國語「
水母」、「密蝨」音近國語「目」,蓋形容其「細微
」而又「密密麻麻」也。虱目魚的魚苗在海中的時候,
宛如蝨之目大的形體,以外別無可辨識,先民爰賦予「密
蝨目」的雅號,而又音訛為「麻蝨目」也!
    <集韻>:「,又尼輒切,音聶,義同,或作。目動
貌。」閩南語謂「眨眼」曰「(ㄋㄧ\)目(讀如墨)」,
國語形容「一下子」曰「一眨眼」,這個時候閩南語以
「目」倒裝為「目」說「一目(讀如蚊)兒」,而
謂「馬上好」說「(音同連)目(音同麵)好」,與前面
所提到的「密蝨」、「蝨微」同屬倒裝用法,但倒過來
唸之後,難免發生音韻上的變化,然並非無法追蹤,即如
「密蝨」寫作「微蝨」,亦應無不可。黎苗、黎民、人
們、人民、令名、榮名、乳名、人名、Name(名字)、留
名、盧牟(規矩)、禮貌、乳母、奶媽、孺慕、憐憫、臨
摹、裏面、內幕、冷漠、魯莽、黎明、連忙、目等皆
為一音之轉,倒裝為目、忙碌、忙亂、矇矓(有眼不能
見物)、曚曨(日將出)、朦朧(月將入)、迷離(糢糊不清
也)、孟浪、貿然、摹擬、眄睞(眷顧)、敉寧(安撫)、
摩弄(撫摸)、迷戀、(Mune胸也)、Manner(禮貌)、
螟蛉、Mini(小也)、彌麟(夷州語謂人民)、萌黎(人民)
等,「蝨密(微)」與「目」相加,音叶英語形容「小」
或「少」的「Small」。客家話問人目前時刻說「目
(ㄋㄧㄚ ㄇㄢ 幾多點?」,閩南語形容「馬上」的「
目」較有些人主張的「連鞭」要快得多了!
    字又<廣韻>:「奢涉切」、<集韻>:「失涉切」並
音攝,目動貌,或作、睫。閩南語又以一眨眼的指謂表
示「此刻、現在」,而音近「芝麻」曰「ㄐㄧㄣ下入 ㄇ
ㄚ上上」,其用字仍然是「目」,有主張作即目、即忙
的純屬臆測。或作,「目」又通作「    目」,閩南
語又謂「一眨眼」曰「目一(ㄗㄨㄚ    )」,意同「轉
眼間」,而所謂的「一點(ㄉㄧㄚv)兒」實乃「一     (ㄉ
ㄧ        )兒」之誤。芝麻音叶精密,倒裝為瞄準、目珠,
閩南語「目珠」的倒裝則音近「秋波」。閩南語又謂一
種極不起眼的溪魚讀若「三界娘兒」,此「三界」想必
不外乎「醯雞」叶音,極言其渺小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潛龍 的頭像
    潛龍

    古漢語的活化石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