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九十三年八月十八日國語日報的語文教育版,
登出了吳建華先生投稿的<「呀」然驚恐的讀音商榷>一
文,結論說:「將『呀然』的『呀(ㄧㄚ)』注成『ㄒㄧ
ㄚ』音,有值得商榷的空間。」針對吳先生這個翻案的
企圖,本人為免讀者受其誤導,特地撰寫此文,提出有
力的證據,指出其陷溺而不得其解之所在。
    綜觀吳先生首尾的論述,只因為依《國語一字多音
審訂表》所編著的《國語辭典簡編本》網路版的「呀」
字未收「ㄒㄧㄚ」音,而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網路
版的「呀」雖收有「ㄒㄧㄚ」音,在「呀然」一詞的部
份則注讀「ㄧㄚ」音,遂斷然的認定:「『呀然,吃驚
的樣子;呀,音ㄧㄚ。』為是。」雖然說《國語一字多
音審訂表》將「呀」然注為ㄒㄧㄚ「所據為何,並無交
代」,那為何不向教育部問個清楚明白?
    《辭源》「呀」字音「ㄧㄚ」做副詞用如「呀呀學
語」;做形容聲音用如「呀的一聲」;當助詞用(1)表
示決定(2)表示感嘆。又音「ㄒㄧㄚ」當形容詞用:[1]
呀然─空大的樣子[2]呀豁─空洞的樣子。吳先生質疑
:「為甚麼開放後的版本,與先前國立編譯館的統編本
有如此大的差異呢?」問題是「呀然」的「呀」既然一
向都音「ㄒㄧㄚ」,翰林版憑甚麼將其改為「ㄧㄚ」音
呢?「呀」的音符號在「牙」,「邪」的音符號也在「
牙」,「瑯琊」又通作「琅邪」,「邪」音「ㄧㄝ/」
又音「ㄒㄧㄝ/」,「呀」有「ㄒㄧㄚ」音其理在此。
呀:<唐韻>「許加切」、<集韻>「虛加切」,「許」與
「虛」的聲母無不都是「ㄒ」。國語「ㄒ」閩南語多轉
為「ㄏ」音,韓愈<月蝕詩>:「如口開呀呀。」閩南語
形容「開口貌」曰「開呀呀」的「呀」音「ㄏㄚ」,
也可用以形容吃驚的樣子。
    閩南語表疑問的「何」音(ㄏㄚv)近「呀」,此可
能與「邪」俗作「耶」,而「耶」為疑辭有關,日本語
謂「乃是耶?」曰「?」的「耶」即音近閩南語
「牙」。<說文>:「呀,張口貌。」本形容鱷,「瑯琊
」音叶「女媧」,倒裝為「呀(ㄧㄚ)然」、日本語謂鱷
的「(wani)」,分化出龍、鱷兩音。上古人以「龍
」為「圖騰」,龍即是「鱷」,相傳「女媧」造人,其
實乃是最原始的圖騰名。「媧」又通作「蝸」,故國語
「牙(ㄧㄚ/)閩南語音「兀ㄝv」或「兀ㄚv」;「女皇
」、「女希」皆「女媧」音轉,故「呀」閩南語從「皇
」音「ㄏㄚ」,而國語從「希」音「ㄒㄧㄚ」;「耶
」與「耳」在閩南語則有從「女」的讀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潛龍 的頭像
    潛龍

    古漢語的活化石

    潛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